“黑白分明”:一个被误用的成语
“黑白分明”:一个被误用的成语
“黑白分明”这个成语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保位权》,原意是指黑色和白色分得很清楚,比喻是非界限清楚或字迹、画面清晰。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成语的使用却常常引发争议和误解。
招聘歧视:对“黑白分明”的误用
2017年5月,美团点评的一则招聘信息引发了广泛关注和讨论。招聘信息中明确列出了五类“不要”的人群,其中包括“不要黄泛区及东北人士”。这一明显带有地域歧视色彩的招聘要求,引发了网友的强烈抗议。
美团点评随后对此事作出回应,称涉事员工田源已被辞退,并对不当言论表示歉意。然而,这一事件却揭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实际应用中,“黑白分明”的界限究竟应该如何界定?
“黑白分明”与复杂现实
在上述案例中,企业主或招聘者试图通过简单的“是”或“否”来区分应聘者,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黑白分明”,实则忽视了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正如一位网友所言:“个人问题背锅的都是企业,美团挺好的企业,只是用人不善。”这种简单粗暴的筛选方式,不仅违背了公平原则,也损害了企业的声誉。
正确使用“黑白分明”
“黑白分明”这个成语在使用时需要谨慎,特别是在处理复杂问题时,不能简单地将其等同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正如一位理性分析者所言:“企业本身是企业主的财产,所以他对员工的招聘条件做出任何要求都是合理的。”这种观点虽然从财产权的角度解释了企业主的决策权,但忽略了现代社会对公平、公正的基本要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情况,让“黑白分明”的界限变得模糊。例如,在人际关系中,有时候事情并不像黑和白那样简单明了。正如电影《去唱卡拉OK吧》中所展现的那样,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互动往往充满了灰色地带,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因此,我们在使用“黑白分明”这个成语时,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坚持原则,又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这个成语的精髓,让它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