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从荒滩到国家自然公园的绿色蝶变
敕勒川草原:从荒滩到国家自然公园的绿色蝶变
敕勒川草原,这片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的草原,曾经是一片砂石遍布的荒滩。然而,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如今这里已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色海洋,成为城市中的一颗“生态明珠”。
科技创新引领生态修复
敕勒川草原的转变,离不开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不懈努力。作为一家专注草种科技的企业,蒙草集团自2001年成立以来,就致力于培育中国乡土草种,探索生态环境治理修复的新路径。
“二十多年,我们就干了一件事,就是培育乡土植物品种,并把它们用在合适的地方。”蒙草创始人王召明如是说。面对草种短缺、培育困难等难题,蒙草集团坚持扎根野外采种,实验室研究,成功选育出295种乡土植物,拥有85个自主知识产权及使用权品种。
在敕勒川草原生态修复项目中,蒙草集团采用了“人工干预下模拟天然草原”的近自然修复方案。科研团队对荒滩地开展细致勘查,收集历史气象数据,采集植被样本,化验土壤样本,经过夜以继日的努力,终于找到了适合这片土地的生态修复方案。
生态修复成效显著
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敕勒川草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修复面积已达3万余亩,多种植物、动物陆续回归,干草产量、固碳量、释氧量均提高近12倍之多。
修复后的敕勒川草原,不仅成为了呼和浩特市的“天然氧吧”,更是一个集观光、休闲、马术、会议庆典于一体的多功能自然生态草原旅游区。这里天蓝水碧,树茂草丰,各种珍禽及野生动物出没其间,重现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生态画卷。
示范意义与未来展望
敕勒川草原的成功修复,为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这一案例充分证明,通过科技创新和持续努力,即使是重度退化的生态系统也能得到恢复。
目前,蒙草集团已建立一个总库、九个分库,建成国家林草种质资源库内蒙古分库,收存植物种质资源2200种、6万份。这些宝贵的种质资源,将为更多生态修复项目提供支持。
随着我国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敕勒川草原的故事正在更多地方上演。从内蒙古到西藏,从东北黑土地到西南石漠化地区,越来越多的荒滩正在变成绿洲,越来越多的生态修复项目正在稳步推进。
敕勒川草原的成功,不仅是一个生态修复的案例,更是一个关于坚持与创新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科学施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