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科技英雄——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人生
致敬科技英雄——数学家陈景润的传奇人生
数学家陈景润,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是中国数学界的传奇人物。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数学的执着追求,从早年的学术研究到晚年的病榻生涯,陈景润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数学家陈景润,生于1933年5月22日,逝世于1996年3月19日,是福建省福州市的杰出儿子。他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第一人”,并曾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中国数学界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景润,这位生于1933年福建福州的数学家,自幼便展现出在数学领域的非凡天赋。194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厦门大学数学系,开启了学术生涯的新篇章。毕业后,陈景润曾在北京四中执教,尽管他性格内向、羞涩,甚至上课时使用的福州方言让北京的学生们困惑不解,但他对数学的热爱和执着却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听众。然而,这样的教学环境并未让陈景润得到真正的发挥,于是他决定回到母校厦门大学图书馆,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数学的研究之中。
幸运的是,他的才华终于被数学大师华罗庚所发现。华罗庚极力推荐陈景润进入中科院数学研究所,这里才是他真正施展才华的舞台。陈景润如同鱼儿回到了水中,他的研究进展迅速,并开始向“哥德巴赫猜想”这一数学难题发起挑战。
1966年,年仅33岁的陈景润发表了《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这一成果被简称为“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领域最为接近的突破。这一重大发现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陈景润也因此成为了全球瞩目的数学巨匠。
然而,成功的背后是无尽的付出。纯粹的数学理论研究是枯燥且需要耐心的,但陈景润却乐在其中。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数学研究,甚至牺牲了谈婚论嫁和日常琐事的时间。这种对数学的极致热爱和追求,正是他成为世界级数学家的重要原因。
那时,国营理发店稀少且人多,理发需排队,晚去者需等数小时,这对陈景润而言难以忍受。因此,他选择留长发以减少理发次数。他的长发常常乱糟糟的,连同事都难以忍受,才勉强同意他去理发。
一次,在众人的催促下,陈景润不情愿地前往理发店,却被告知需等待38号才能轮到。他无法忍受这种等待,于是决定前往图书馆看书,等看完再回去理发。然而,他一旦沉浸在书中,便忘却了时间。直到天黑、肚子饿得咕咕叫时,他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却发现口袋中的“38”号牌仍在那里,才恍然大悟自己忘了理发。
此时,图书馆和理发店均已关门,陈景润连家都回不去。但他并未因此失望,反而觉得无需理发更好,于是继续沉浸在书海中。直到第二天图书馆开门,他才离开。在陈景润看来,理发虽小,但麻烦。他一直避免处理这类琐事,甚至连恋爱都未曾尝试。尽管同事们热心介绍,但他总是以没时间为由婉拒。直到44岁那年,他仍未谈过恋爱。
正是陈景润对数学的深厚热爱与不懈研究,铸就了他今日的辉煌成就。数学,这一他生命中的挚爱,不仅是他探索真理的源泉,更是他名字永垂青史的动力。这份对数学的纯粹情怀,使陈景润成为中华民族的自豪与骄傲。
年轻时的陈景润,仿佛是一位投身于公式符号海洋中的修行者,外界的一切都难以撼动他的专注。然而,在他47岁那年,长期的劳累终于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住进了医院。在那里,一位年轻的军医由昆为他进行了体检。这位年仅29岁的女军医,以其秀美的面容、睿智的眼神和温暖的言辞,深深吸引了陈景润。他们的相遇,仿佛是命中注定的一见钟情。
自此,陈景润开始了他人生的首次主动追求。他曾经对外界事物冷漠如冰,但此刻却为了爱情变得滑稽而执着。他曾在由昆家楼下默默徘徊,目光紧紧追随由昆的窗户;他也曾鼓起勇气,试图通过食物和小礼物来吸引她的注意。
陈景润一生致力于数学研究,即便婚后也未曾松懈,然而,过度的劳累最终让他的身体不堪重负。198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他的身体雪上加霜,尤其是对于已经年事已高且身体欠佳的他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他最终苏醒,但不久后又被诊断出患上了帕金森氏综合征。此后,陈景润便在病床上度过了漫长的十几年,甚至到了生活无法自理的地步,最终在1996年离世。
然而,陈景润的奉献精神并未因他的离世而终止。他在临终前签署了遗体捐赠协议,将遗体捐赠给医院供解剖之用,以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最后的力量。
陈景润与由昆的爱情故事同样令人感动。尽管陈景润在婚后长时间忙于工作,两人甚至分居两地,但他们的感情并未因此而淡化。由昆在照顾陈景润的生活之余,也一直在支持他的数学研究。即便在陈景润病重之后,她也从未放弃过对他的照顾与支持。
由昆在回忆中表示,她从不后悔与陈景润的这段感情。她珍视与陈景润在一起的每一个时刻,尽管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但那些恩爱的时光却成为了她生命中最珍贵的回忆。由昆说:“陈景润并未真正离开这个世界,他的精神一直陪伴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