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谈器识:如何在管理中提升格局?
杨斌谈器识:如何在管理中提升格局?
“器识为先,而后才有知识的传授。”这是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教授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的观点。在他看来,“器识”不仅是一个人的格局、视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程度,更是在管理中提升格局的关键所在。
器识:管理者的格局与视野
“器识”一词最早见于《晋书·张华传》,意指“器量与见识”。在杨斌教授的教育实践中,这一概念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他认为,真正的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能力和素养。这种“器识为先”的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现代企业管理。
在企业管理中,提升“器识”意味着管理者需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和格局。正如杨斌在推动清华大学教育改革时所强调的,未来的教育应该从“重教轻育”转向“教育并重”,以“育”为核心。同样,管理者也应该从单纯的“管理”转向“培养”,通过校园文化、师生互动等非正式方式促进团队成员的全面发展。
从教育到企业:器识理念的实践应用
野中郁次郎教授的管理思想与杨斌的“器识”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野中郁次郎强调知识创造和组织创新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场”的构建和“冗余”的利用来激发组织的创造力。这种理念与杨斌在清华大学推动的在线教育战略不谋而合。
杨斌主导开发的慕课平台“学堂在线”和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正是“器识”理念在教育管理中的具体实践。这些数字化教育工具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空限制,更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推动了教育公平和全球合作。在企业管理中,类似的数字化工具和平台也可以帮助管理者突破格局限制,实现更高效的团队协作和知识共享。
器识提升:从个人到组织的系统工程
提升“器识”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断修炼和积累。杨斌教授在多个场合分享了他的管理心得:管理者应该学会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通过个性化的方式激发团队成员的潜力。同时,管理者还需要具备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团队中的问题和机遇,做出明智的决策。
在组织层面,提升“器识”则需要构建一个开放、包容、创新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应该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分享和经验交流,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和成长的环境。正如野中郁次郎所强调的,组织的创新不仅仅来自于个人的努力,更需要通过集体智慧的创造来实现。
结语:器识为先,方能行稳致远
在当今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提升“器识”已经成为管理者必备的素质。正如杨斌教授所说:“一个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舞台就有多大。”对于管理者而言,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格局和视野,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器识为先”的理念,不仅适用于教育领域,更应该成为企业管理者的座右铭。让我们以“器识”为指引,不断提升自我,引领团队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