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武大:器识教育的现代探索
清华&武大:器识教育的现代探索
“器识”教育理念,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提出,强调培养学生的格局、视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而非仅仅注重知识传授。这一理念正在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等顶尖高校得到积极探索和实践。
清华大学的实践探索
清华大学在“器识”教育方面进行了多项创新实践。其中,秀钟书院的建设是一个重要载体。书院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宗旨,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学术交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情怀。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清华大学通过“强基计划”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自2020年实施以来,该计划已覆盖39所高校,每年招录6000余人。清华大学在计划中积极探索书院制、导师制等个性化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因材施教。例如,学校为“强基计划”学生成立了致理、日新、未央、探微、行健五个实体书院,安排院士、年轻科学家与学生们学习、生活在一起,强化对学生的言传身教。4年来,不少学生拿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有的还在国内外科技创新大赛上斩获大奖,发表第一作者SCI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等。
在教学方式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推动了在线教育平台“学堂在线”的建设,并研发智慧教学工具“雨课堂”,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助力教育公平。这些数字化教育创新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和灵活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武汉大学的实践探索
武汉大学则通过通识教育改革,积极探索“器识”教育的实践路径。2024年3月,学校举办了“数智时代的通识教育”东湖论坛,并发起成立中部地区通识教育联盟。论坛邀请了来自全国160所高校的400余位教师代表,共同研讨数智时代通识教育的发展方向。
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院士在论坛上提出,大力开展通识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服务教育强国战略、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数智时代,通识教育应走在时代前列,应对新的变局,重新思考数智化背景下人的价值体现和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理解数智时代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和数字素养。
在具体实践中,武汉大学强调数智能力和通识素质的培养,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学校还注重加强人文、艺术的培养,结合创新实践,不断推进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例如,学校通过数智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字思维和素养,帮助学生在数智时代更好地理解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经验与启示
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在“器识”教育方面的探索,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两校都注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强调跨学科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都在探索数智时代教育的新模式。这些实践表明,未来的教育不应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格局、视野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帮助学生成为有见识、有格局的全人。
正如杨斌教授所言,“培养人的‘器识’是未来教育的第一要领”。清华大学和武汉大学的实践探索,正在为这一理念的落地提供有力支撑。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更多具有“器识”的人才将从中国高校走出,为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