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高温下的健康守护:职业性中暑的预防与应对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高温下的健康守护:职业性中暑的预防与应对

引用
新京报网
8
来源
1.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21221698168640.html
2.
http://www.anfaxf.com/content/?1150.html
3.
http://www.news.cn/politics/20240626/75091555f51944fa8ff51bcc24e82dc1/c.html
4.
https://wjw.sz.gov.cn/gkmlpt/content/11/11384/post_11384561.html
5.
http://www.bjhualun.com/index.php?a=shows&catid=59&id=211
6.
https://cdc.fuzhou.gov.cn/zz/jkjy/fsyzyws/202409/t20240919_4895062.htm
7.
http://www.weihaicdc.cn/art/2024/7/3/art_63569_4710289.html
8.
http://xxgk.jl.gov.cn/zcbm/fgw_97992/xxgkmlqy/202412/t20241226_9016855.html

2024年5月,四川省绵阳市人社局启动了一起职业性中暑(热射病)工伤认定程序,这是四川省首个成功认定此类工伤的司法案例。这一突破性进展,不仅为死者罗某家属争取到了75.6万元的工伤保险理赔款,更激活了长期以来在司法实践中被忽视的“职业性中暑”工伤认定条款。

01

什么是职业性中暑?

职业性中暑是在高温作业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除了高温、烈日曝晒外,工作强度过大、时间过长、睡眠不足、过度疲劳等均为常见诱因。

中暑症状可分为三个等级:

  • 中暑先兆: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但低于38℃,可伴有面 色潮红、皮肤灼热等,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

  • 轻度中暑:如发生先兆中暑症状没有及时处理,可转变成轻度中暑,主要表现为体温 在38℃以上、皮肤湿冷、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量增多、血压下降、直立性头晕、脉 搏细弱、心率快等。

  • 重度中暑:表现为除上述症状外,出现突然昏倒或痊孪,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 ℃以上。可分为三个类型: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

02

如何预防职业性中暑?

改善工作环境

  1. 在高温作业场所设置各种有关的急救设施,管理人员经常巡察,与高温作业员工保持联络(药品+医务室+各岗位巡查)。

  2. 对工人进行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高温防护、中暑急救等职业卫生知识,使职工自觉遵守高温作业安全管理要求。

  3. 注意气象预报发出的高温预警;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合理调整安排工作时间。向工人提供必需的高温防护用品、含盐饮料及防暑降温药品。

  4. 制定高温中暑应急预案,定期应急演习。经常留意员工健康状况,发觉有身体欠佳的征状,立即调离高温环境;工人出现中暑时,立即采取救助措施,使其迅速离开高温环境,到通风阴凉处休息,并给予含盐饮料及对症处理;病情严重者,应及时送医院治疗。搬运时应用担架运送,不可使患者步行,尽可能用冰袋敷于病人额头、枕后、胸口、肘窝及大腿根部,积极进行物理降温,以保护大脑、心肺等重要脏器。

  5. 不得安排未经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工人和患有高温作业职业禁忌的工人从事高温作业和高温天气作业。对患有心、肺、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不适合高温作业的工人,及年龄较大、体质较差的工人,应当调整其工作地点或工作岗位。

个人防护

  1.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作业。

  2. 适当补充水分和盐分,保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3. 穿着透气、轻便的衣物,佩戴必要的防护用品。

应急处理

  1. 发现中暑症状,立即转移至通风、阴凉处休息。

  2. 脱去或松开衣物,用凉水擦拭身体,辅助降温。

  3. 给予含盐饮料,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4. 如症状严重,立即就医,遵循“先降温后转运”的原则。

03

职业性中暑的诊断与维权

职业性中暑属于国家法定职业病范围,其诊断参见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41-2019《职业性中暑的诊断》。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职业性中暑的诊断和维权面临诸多挑战:

  1. 诊断难:需要提供详细的用工关系、职业史、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材料,而事发时的温度、湿度等环境证据往往难以留存。

  2. 时效性要求高: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劳动者在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才能认定为工伤,超过48小时则难以获得相应赔偿。

  3. 维权成本高:由于诊断和认定的复杂性,劳动者往往需要通过漫长的诉讼过程来争取权益。

  4. 意识薄弱:许多劳动者对“职业性中暑”的概念认识不足,往往选择调解而非法律途径,导致权益受损。

这起四川案例的成功,为今后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它不仅强调了用人单位在预防和处理职业性中暑方面的责任,也提醒劳动者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及时维护自身权益。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的增多,职业性中暑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用人单位应积极改善作业环境和劳动条件,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加强职业卫生培训,从源头上降低中暑风险。同时,劳动者也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了解中暑症状和急救知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职业性中暑,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