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大宋提刑官》热播:揭秘包青天的历史真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大宋提刑官》热播:揭秘包青天的历史真相

引用
网易
14
来源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2SFHUK60556699V.html
2.
https://www.sohu.com/a/822917318_121289236
3.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5913049/
4.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6206308/
5.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29L34M0552Q7U7.html
6.
https://www.sohu.com/a/850147698_121618090
7.
https://new.qq.com/rain/a/20240323A0196B00
8.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6JV9MQR05563SJT.html
9.
https://www.sohu.com/a/816021733_121850585
10.
https://new.qq.com/rain/a/20241102A03R3B00
11.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7%E5%AE%8B%E6%8F%90%E5%88%91%E5%AE%98
12.
https://m.qidian.com/ask/qpeosycfosk
13.
https://www.qidian.com/ask/qtunjzfjdur
14.
https://m.yule.360.com/content/3565044

随着电视剧《大宋提刑官》的热播,观众们再次被包青天的故事所吸引。这部剧以北宋名臣包拯为主角,讲述了他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一系列传奇故事。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与剧中形象有何不同?他的结局又是如何记载的呢?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位千古传颂的清官背后的真实历史。

01

历史真相:包拯的生平与死因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北宋著名的清官。据《资治通鉴》的编纂者司马光记载,包拯“又有孝心又很公正,办案又公正,不爱趋炎附势,实在是没有能比得上他”。作为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官员之一,包拯在古代和现代都是一个明显的精神寄托,因为他的一身正气实在是清官的代表人物。

包拯的仕途生涯充满了刚正不阿的事迹。1050年,他多次斥责权贵,要宋仁宗好好看人,爱惜人才,不要先入为主。贵妃的亲戚张尧佐担任了一连串的官职,包拯上书进言,和朝中几个大臣慷慨陈词,想要皇上免掉张尧佐的部分职位,没想到皇帝还将他的官位给升了,包拯更加不乐意了,几天后又上书激情演讲,陈述利弊。几番较量之下,张尧佐以退为进,辞去了两个职位。

1059年,包拯弹劾了张方平,此人被免职后,包拯又弹劾了继任的宋祁,宋祁被免职后,皇帝一看,找不着人了,便让包拯暂时替代这个官职。这时的欧阳修说,包拯对他们的弹劾本来就很严重,竟然还想要占了他们的职位!欧阳修还说他没读多少书,不懂人情世故,虽然是贬低的话,但也是为包拯的做法稍微解释了一番。

正是这些事迹,使得包拯成为百姓心中的青天大老爷。然而,他的刚正不阿也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1062年,包拯突然得了重病,皇帝给他送了一些药物后,包拯还是两个月后离开了人世。离世后,宋仁宗还亲自去给他吊唁,而包拯的尸身被送入了家族陵墓之中,与早已故去的妻子合葬。

近代,随着考古事业的发展,900年后,专家们开始出土古墓,包拯的墓穴也在其中,根据对墓穴的陪葬品以及包拯的有关记载考据,专家们确定了这是包拯的墓穴。由于人们对包拯的死因一直 存质疑态度,专家们也想解开这个千古谜团,便对他的尸首做了检查。没想到,专家竟然真的发现了他遗骨中的汞含量不正常,要知道汞是一种金属,大部分以朱砂的形式存在于世界上,而在古代朱砂是非常常见的东西。由此可见,包拯并不是正常死亡,而是被人毒杀的。

那么究竟是谁杀了他呢?从前面两件事情来看,包拯一生刚正不阿,不会圆滑处世,既得罪了朝中诸多大臣,又得罪了皇帝宋仁宗。但是在其他官员看来,包拯虽然可恨,却根本杀不得,因为一个朝中大臣突然病逝很容易引起怀疑,引火烧身。那么,重点怀疑对象就是宋仁宗了,毕竟他经常被包拯搞得下不来台,还多次因为包拯的进谏生气,所以很有可能暗中下药。

02

包拯的家世与品格

包拯的家世颇为显赫,他是春秋时期楚国大夫申包胥的后人。据包氏族谱记载,申包胥是包拯的第35代祖先。你可能会疑惑,申包胥姓申,包拯怎么姓包呢?原来,在古代,姓氏常常会出现分立的情况。申包胥的本姓是封,申是他的封地,名叫胥,字包。申包胥以"包"为氏,他的后人就以"包"姓氏相传。正是因为先祖申包胥曾为楚国立下汗马功劳,感动了楚王,才使得包氏家族声名鹊起。

包拯的父亲包令仪是一位诚实正直的读书人。在包令仪的言传身教下,包拯从小就耳濡目染,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包拯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就才华横溢,名声在外。然而,他并未因此而骄傲自满,反而更加谦逊好学。

十岁那年,泸州城里的一位富商设宴邀请包拯。面对满桌的山珍海味,年幼的包拯却婉言谢绝了。他的理由让在场的宾客都惊叹不已——"为官者,不可与富商过从甚密"。一个十岁的孩子,就已经深谙官商勾结的弊端,这样的远见卓识实属罕见。包拯的孝悌之名,由此传遍泸州。

天福五年(1200年),23岁的包拯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贵人——刘筠。刘筠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为官清正,但因直言进谏,屡遭贬谪。刘筠对包拯的才华十分欣赏,决定收他为徒,悉心教导。在刘筠的言传身教下,包拯的学识和品德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十年后,包拯凭借出色的才能,接连通过乡试、会试、殿试,高中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初入官场的包拯,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辞官奉亲。原来,朝廷授予包拯的第一个官职是江西建昌县尉,但包拯婉言谢绝了。他心系年迈的父母,希望能在离家更近的庐州任职,朝廷体恤他的孝心,将他改任和州监税。包拯的父母还是不愿意他在外为官。于是,包拯毅然决然地辞官还乡,在家侍奉双亲。这一待,就是整整十年。包拯尽心尽力地照顾父母的起居,北宋名臣欧阳修甚至为他的孝行写下赞美之词。母亲去世后,包拯并没有就此还朝,而是继续留在庐州,侍奉他的恩师刘筠。直到刘筠去世,包拯才重新出山,再次步入仕途。

包拯再次为官,初任河南尉,后升任端州知州。在任期间,他始终坚持两袖清风,为民请命。有一次,端州当地的砚工们为感谢包拯为政清廉,特意制作了一方端砚相赠。包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怒,当即将砚台抛入大海,以示清白。这件事很快在民间传开了,百姓无不为包拯的清正浩然正气所感。"砚台还海"的佳话,也成为了传颂至今的美谈。

包拯不仅自身清廉,对子孙后代也要求极严。晚年时,他将全家召集到跟前,当众立下家训:"为官不廉者,逐出家门,生不入宗祠,死不入家冢!"这条家训,后来被刻在石碑上,立于包氏宗祠堂前,昭示子孙后代,警示世人。

03

艺术形象:戏曲与影视中的包拯

在戏曲舞台上,包拯的形象往往与铡刀联系在一起。他以铁面无私、断案如神著称,铡刀不仅是刑具,更是其威严和正义的象征。它分为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分别用于制裁不同等级的罪犯:

  • 龙头铡:针对皇亲国戚中的犯罪者。
  • 虎头铡:用于处决贪官污吏。
  • 狗头铡:惩罚土豪劣绅等恶霸。

在影视作品中,包拯的形象则更加丰富多样。例如,在《大宋提刑官》中,包拯被塑造为一位精通法医、善于推理的断案高手。这部剧以南宋提刑官宋慈的故事为蓝本,展现了包拯的智慧与正义。然而,这种艺术加工与历史真相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04

结语:包拯精神的传承

包拯的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从历史上的清官到戏曲中的铡刀包公,再到影视作品中的断案高手。这些形象的演变反映了不同时代对正义和清廉的诠释。然而,无论形象如何变化,包拯所代表的铁面无私、为民请命的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当今社会,包拯的故事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一生,是对"公正""廉洁"这些价值观的最好诠释。正如他在端州任职时所展现的那样,真正的清官不仅要清廉自守,更要勇于为民请命,敢于与不公不义作斗争。这种精神,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法治精神的核心内涵。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