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与未来展望
次贷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与未来展望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破产,这一事件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触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场始于美国次贷市场的危机,迅速蔓延至全球,导致金融市场动荡、企业破产、失业率飙升,全球经济陷入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衰退。
面对这场前所未有的危机,各国政府和央行迅速采取行动,推出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政策组合。
美国率先采取了量化宽松(QE)政策,美联储通过购买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据统计,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危机前的8000多亿美元膨胀至2024年2月的7.6万亿美元,扩张近10倍。同时,美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自2008年以来累计推出约1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措施。
欧洲和日本等主要经济体也纷纷跟进,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据统计,2008年前美国、欧洲、日本三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总额为3.6万亿美元,而到2021年6月已膨胀至27万亿美元,增长近7倍。
中国则通过“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和信贷扩张来应对危机。这一系列政策有效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为全球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
在各国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全球经济逐步走出低谷,开始缓慢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经济增速达到3.2%,预计2025年将维持这一水平。虽然这一增速远低于危机前水平,但考虑到危机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的表现已属不易。
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政策的推动下持续复苏,股市更是创下历史新高。道琼斯指数从2009年的8000点附近上涨至2024年的35000点,累计涨幅达3.3倍;纳斯达克指数更是从1700点上涨至14500点,累计涨幅达7.5倍。
然而,全球经济复苏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发展中经济体受多重因素影响,增长动能不足。据统计,2020年代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速已降至3.5%,远低于2000年代的5.9%和2010年代的5.1%。收入差距也在扩大,2014年以来除中国和印度外,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均收入增长率平均比富裕经济体低0.5个百分点。
当前,全球经济仍面临诸多挑战和风险:
高债务水平:为应对危机,全球债务水平大幅攀升。截至2024年11月底,美国国债总额已突破36万亿美元,每年净利息支出高达2万亿美元。高债务水平增加了经济的脆弱性,限制了政策空间。
利率市场风险:量化宽松政策压低了长期利率,但随着经济复苏和通胀回升,利率开始反弹。美联储的加息政策使得国债长期收益率逐步提高,金融机构持有国债资产的息差损失加大,利率风险上升。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紧张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全球贸易和投资构成威胁。据统计,2024年新增全球贸易限制是2010-2019年平均水平的五倍,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受阻。
发展中经济体困境:发展中经济体面临多重挑战,包括增长放缓、收入差距扩大、投资疲软等。世界银行预计,21世纪头25年将是发展中经济体2000年以来最弱的增长时期。
展望未来,全球经济仍有望保持温和复苏态势,但复苏进程的可持续性和平衡性面临诸多考验。IMF预计2025年全球CPI同比涨幅将降至4.3%,全球贸易增速将达到3.0%。然而,美国新一届政府的政策走向、地缘政治局势、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政策方向看,主要经济体将面临艰难选择。美联储可能在2025年二季度或三季度暂停降息,而欧洲央行则可能全年持续降息。日本央行则可能继续小幅加息。财政政策方面,各国将逐步回归正常化,但财政赤字的收敛程度将存在差异。
面对这些挑战,世界银行建议发展中经济体采取以下措施:
推进国内改革:通过改善营商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率等措施,吸引私人投资。
深化贸易关系:与其他发展中经济体建立更紧密的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减少贸易壁垒,提高贸易效率。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的能力。
推动绿色转型:解决基础设施需求,加快气候转型,改善人力资本,实现可持续发展。
次贷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充满坎坷,但通过国际合作和政策创新,我们有望克服当前挑战,实现更加包容、可持续的经济增长。各国需要在应对短期挑战的同时,为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共同推动全球经济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