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现状、挑战与对策
家校社协同推进小学劳动教育:现状、挑战与对策
随着《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发布,劳动教育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新课标明确要求,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将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用于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和总结交流等。这一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劳动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新课标实施以来,各地学校积极响应,纷纷开设劳动教育课程。例如,北京市房山区长沟中心小学开展课间菜园养护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15分钟的课间时间里参与劳动实践;东城区提出“课间劳动3分钟”倡议,通过擦黑板、收发作业等简单劳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小学劳动教育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师资力量不足。调查显示,各地各校劳动教育师资整体数量供给严重匮乏,且专业化水平普遍偏低。其次,课程体系不够完善,很多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处于零碎开设、相互孤立的状态,缺乏系统性规划。此外,家校社协同机制尚不健全,各方力量未能有效整合,影响了劳动教育的整体效果。
家校社合作的创新实践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积极探索家校社合作模式,以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云南省大理市以家长学校为阵地,推进家庭教育法治化,优化家庭环境,深化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西畴县则整合农耕资源,打造全时空劳动教育资源矩阵,构建全场域劳动教育课程集群,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北京市东城区史家小学也形成了“多方协同”劳动保障机制。学校建设了东城区小学课程资源中心,设有21间特色劳动工坊,率先在区域内实现劳动教育资源的共享。同时,学校还联合北京二中、北京国际职业学校、北京昌平职业学校、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等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了协同大中小学、融通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劳动教育创新发展共同体,协同发展。
推动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破解小学劳动教育面临的困境,需要从多个层面协同发力。首先,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和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完善课程体系,构建校家社全场域彼此连接、相互配合的连环式课程集群,避免劳动教育课程的零散化、割裂化。再次,优化家校社协同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此外,还应注重评价体系的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评价标准,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确保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同时,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会资源,如企业、社区、农业基地等,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劳动实践平台。
结语
劳动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家校社的共同努力,构建协同育人格局,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成长,在劳动中收获幸福,真正成为未来有为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