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呼吸麻醉创新技术助力肺移植患者重获新生
自主呼吸麻醉创新技术助力肺移植患者重获新生
“这碗粥,真香!”来自潮汕的65岁患者刘伯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肺移植手术后,第二天就能在医护人员的辅助下下床站立,喝到一碗香喷喷的粥。这个看似平常的举动,对于一位长期受严重肺气肿困扰、需要常年吸氧的老人来说,却是生命重启的重要一步。
肺移植手术是胸外科领域最高难度的手术之一,不仅对医生的技术要求极高,患者在术后也会面临巨大的生理和心理挑战。除了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患者还需要面对对排斥反应的担忧、长期住院带来的焦虑,以及对未来生活质量的不确定感。这些心理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缓解,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创新技术带来新希望
传统的肺移植手术需要在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下完成,部分心肺功能极差的患者甚至需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等生命支持设备辅助。然而,这些机械通气手段可能带来严重的并发症,如呼吸机相关肺损伤,不仅会加重肺功能恶化,还会增加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此外,长期使用呼吸机还可能导致呼吸肌功能下降,患者可能会体验到焦虑、抑郁和孤独感等心理问题。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教授团队在全球率先开展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下的肺移植手术,这一创新技术彻底改写了移植肺的保护方法。通过保留患者的自主呼吸,有效避免了呼吸机带来的肺损伤和膈肌功能下降等问题,同时减少了镇静药物和肌松药物的使用,降低了药物副作用。这种“清醒ECMO”模式不仅避免了有创机械通气导致的继发感染,还能促进患者更快康复。
全方位心理支持体系
除了技术创新,建立全方位的心理支持体系同样至关重要。在术前准备阶段,医疗团队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和潜在问题,制定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方案。术后早期,及时的心理支持和危机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新的身体状况,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
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同样不可或缺。患者在术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这些药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如体重增加、毛发过度生长或脱发、高胆固醇等。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是患者坚持治疗的重要动力。同时,医院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互助小组、康复训练等服务,帮助患者逐步恢复正常生活。
未来展望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心理干预体系的完善,终末期肺病患者在术后不仅能够获得生理上的康复,也能更好地应对心理上的挑战。正如刘伯所说:“这碗粥,真香!”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患者对生活的重新期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肺移植患者将能够重获新生,重返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