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别碰!别吃!警惕野生菌中毒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别碰!别吃!警惕野生菌中毒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40928A02HXZ00

近日,杭州桐庐的老张因食用妻子采摘的野生蘑菇而中毒入院,经医生诊断,他可能同时食用了两种剧毒蘑菇:白毒伞和亚稀褶红菇。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误食野生菌的警钟。

家住杭州桐庐的老张近日因食用妻子做的“加料”菜肴后,直接住进了ICU。不久前,胡阿姨去家附近景区游玩时采了8朵野蘑菇回家,其中5朵“白伞伞”、3朵“灰伞伞”。路上,2朵“白伞伞”碎了,胡阿姨就用剩下的6朵蘑菇,加上青菜、面条、剩饭等烧了一份当地菜,她自己舍不得吃,全部留给了丈夫老张。

当日,老张在食用时还喝了不少酒,没想到不久后便开始恶心、呕吐、腹泻。到了晚上,他的腰背疼痛难忍并开始发热、烦躁,于次日就医。

化验结果显示老张的情况十分严重:肌酸激酶高达22262U/L,超正常值100多倍,出现横纹肌溶解、肝功能不全、肾功能损伤等症状。

入院三天后,老张发生无脉性室速,按压、除颤手段全用上,他的心功能仍急剧恶化,随时有生命危险,医生立即为老张建立ECMO支持,最终得以脱险。

医生在仔细比对胡阿姨提供的蘑菇照片后发现,老张很可能同时吃下了两种剧毒蘑菇:

  • 3朵白色的鹅膏菌类,俗称“白毒伞”,号称毒蘑菇界的“头号杀手”。主要影响肝功能,可导致肝功能衰竭,严重可致死。
  • 另外3朵灰褐色的是亚稀褶红菇,也是一类高致死毒蘑菇,主要导致肌肉溶解并引发肾衰竭,严重可使心脏受损。

老张的经历并非个例。近期秋雨过后,大量形态各异的野蘑菇在田地、公园纷纷“冒头”,采食野生菌中毒的事件也接连发生。

22日,杭州的陈师傅(化名)在河边草丛里采摘了整整一筐蘑菇,烹饪后与同事分享,结果8人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呕吐、腹泻等中毒症状。万幸的是,经过治疗均脱离了危险。

经医生判断,这些蘑菇很可能是大青褶伞。大青褶伞是江浙沪一带常见的毒蘑菇种类,主要在6到10月份集中生长。大青褶伞含有胃肠炎型毒素,易造成严重的胃肠道中毒反应。食用后一般2-3小时内发病,中毒的主要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泻等。如果食用量大,对肝及神经系统也会造成损害,甚至死亡。

“土方法”辨认有风险

“一般有没有毒就看两点,首先,伞的反面有褶皱就是无毒的,光滑是有毒的。另外,用铁锅烧蘑菇,如果蘑菇没有发黑,就是无毒的。”这类土方法显然没有科学依据。

实际上,除了专业人士能凭借丰富的经验多方鉴别外,目前没有哪种方法能百分之百识别出毒蘑菇。因此,建议大家不要采食野生蘑菇。同时请牢记“四不吃”:

  • 不认识的不吃
  • 杂菌混煮不吃
  • 喝酒配菌不吃
  • 太小的菌不吃

关于毒蘑菇,还有哪些认知误区呢?

误区一:颜色鲜艳的才有毒

仅凭蘑菇的外观来判断其安全性不可靠。例如,一身雪白、看似安全的鹅膏菌,实则是致命的“白毒伞”!然而,外表鲜艳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致命鹅膏(俗称白毒伞)误食死亡率达75%

橙盖鹅膏属于食用菌

误区二:动物不吃的才有毒

实际上,著名的毒菌——豹斑毒伞常被蛞蝓(俗称鼻涕虫)所食。

误区三:和银器、大蒜一起煮会变黑的才有毒

注意!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大蒜等发生化学反应。

误食毒蘑菇怎么办?

  • 停止进食:立即停止进食,并拨打120送医就诊。
  • 及时催吐:需要注意的是:孕妇慎用催吐;如果中毒者出现昏迷,不宜进行人为催吐,否则易引起窒息。
  • 保留样本:保留中毒发生前食用的野生菌样品及呕吐排泄物,以备专业机构检验后供医疗救治参考。
  • 防止脱水:可饮用少量糖盐水,防止因脱水导致休克。
  • 警惕“假愈期”:蘑菇中毒可能有“假愈期”,即早期症状消失后,实际中毒情况却在加剧。

国庆假期将至,户外出游时切勿因贪“鲜”采食野生菌,一旦误食及时就医,谨防意外发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