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视角
杨斌: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视角
在首届清华企业家日活动上,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表示,企业家精神不仅体现在创新和拼搏上,更在于如何通过可持续社会价值创造,为企业和社会带来长远利益。这一观点为企业在新时代承担更大社会责任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企业经营的新思维
在探讨企业社会责任时,杨斌引入了“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概念。他认为,传统的企业经营往往局限于有限游戏的思维模式,即以取胜为目的,过分关注短期的财务数据和市场份额。而真正的企业家精神应该转向无限游戏,以延续和发展为目标,致力于解决社会议题,推动社会进步。
这种转变要求企业重新审视自身的使命和价值观。企业的正当性不再仅仅取决于合法经营,而是要符合社会期待,展现出与社会一体的担当。正如杨斌所说:“企业的正当性来源于合乎、顺应大众对它的期待,也就是合意性和顺意性。”
打造“善引擎”: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
杨斌提出“善引擎”概念,强调企业应该利用自身科技能力解决社会问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商业价值的提升。他举例说明,一些企业已经开始运用AI技术帮助寻找失踪儿童,或者开放音频AI技术改善听障人士的使用体验。这些实践不仅没有额外成本,反而扩大了企业的社会价值和品牌影响力,实现了良性循环。
在2024年可持续社会价值创新大会上,杨斌进一步阐述了“善引擎”的价值。他提到,通过科技与社会价值的双向奔赴,企业不仅能够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还能激活更多的科技创新。这种模式让善意更容易转化为善果,降低了做好事的门槛,增强了确定性。
多方共创:构建“善的共同体”
杨斌强调,企业不能单打独斗,需要建立广泛的协作网络。他提出“与共思维”,即通过开放合作,让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形成更大的合力。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应该发挥技术和经验优势,解决关键痛点,然后以开放姿态迎接其他参与者介入,共同完成社会价值创新目标。
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成功的案例。比如在三星堆遗址,AI技术被用于文物修复;在地震预警领域,技术创新拯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在水资源短缺地区,科技企业开发出从空气中提取净水的技术;医生通过AR技术为远在3000公里外的患者进行诊治。这些案例都体现了科技与社会价值的深度融合。
从“本事”到“本分”: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未来展望
杨斌指出,企业应该将局部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将社会价值创造融入核心战略,而不是将其视为额外的负担或装饰。清华大学成立可持续社会价值研究院,正是为了推动这一理念的传播和实践。
面对气候变化、地区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企业需要探索更多创新的解决方案。正如杨斌所说:“一切社会问题,都值得用最新的科技重做一遍;一切趁手科技,都值得针对社会问题重做一遍。”这种创新精神将推动企业和社会共同进步。
结语
杨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新诠释,为企业在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企业不应该局限于传统的竞争思维,而应该转向无限游戏,通过科技能力和专业优势解决社会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转变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社会影响力,还能为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正如杨斌所说:“在多方共创的格局下,在新科技的加持下,把局部的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本事’,扩展为全社会的‘本分’,从而推动更多社会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