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腔隙性脑梗死的科学护理指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腔隙性脑梗死的科学护理指南

引用
百度
8
来源
1.
https://baike.baidu.com/item/%E8%85%94%E9%9A%99%E6%80%A7%E8%84%91%E6%A2%97%E6%AD%BB/1823754
2.
https://m.baidu.com/bh/m/detail/vc_13485082579303030755
3.
https://m.baidu.com/bh/m/detail/ar_3953635752447644860
4.
http://www.dg.gov.cn/chashan/2019xb/jjcs/csdt/content/post_4190089.html
5.
https://www.jd.com/hospital/disease/15010072400_8456
6.
http://www.mbkfwyh.cn/news_detail97.html
7.
https://rs.yiigle.com/cmaid/1505115
8.
https://www.mayoclinic.org/zh-hans/departments-centers/cerebrovascular-diseases-critical-care-group/overview/ovc-20443614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虽然病情相对轻微,但需要重视其潜在风险。科学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通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血液循环以及预防并发症等一系列细致的护理措施,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康复。此外,提供心理支持和进行言语及物理康复训练也是关键环节。掌握这些科学护理方法,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01

基本信息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导致管腔闭塞,形成小的梗死灶。据统计其发病率相当高,占脑梗死的20%~30%。常见的发病部位有壳核、尾状核、内囊、丘脑及脑桥、少数位于放射冠及脑室管膜下区。在这些部位的动脉多是一些称为深穿支的小动脉,它们实际上是脑动脉的末梢支,又称终末支。由于深穿支动脉供血范围有限,所以单一支的阻塞只引起很小范围脑组织的缺血坏死,即形成所谓的腔隙。腔隙性脑梗死为直径0.2~15毫米的囊性病灶,呈多发性,小梗死灶仅稍大于血管管径。坏死组织被吸收后,可残留小囊腔。

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一种。只是因为发生闭塞的血管较小,如穿支动脉,限于其较小的供血区,病灶较小,所以一般危害较小。

02

病因

  1. 高血压:高血压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率为45%~90%。长期高血压造成脑内小动脉血管壁变性,使得管腔变窄,在某种血流动力学因素或血液成分变化的诱因下发生小动脉的闭塞。腔隙性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动脉硬化,尤其是慢性高血压超过21.3/12.7kPa(160/95mmHg)时。且舒张压升高对本病的影响作用更明显。

  2. 动脉硬化:腔隙性脑梗死与动脉硬化紧密关联。有观测证实基底节、内囊区腔隙病灶的供血动脉有严重的脑动脉硬化改变,即节段性的动脉结构破坏、纤维素样坏死或血管坏死。也有人发现髓质动脉中明显的改变是管壁的透明样变,及血管管腔的狭窄,各脑区腔隙性梗死的频度与动脉硬化的程度成正比。

  3. 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远端肢体、肾脏、视网膜、周围神经和脑神经的小动脉梗死性病变,糖尿病时血的凝固性和黏度增高、血小板黏附性增强,但糖尿病对脑的小血管病变的作用尚未明确定位。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糖尿病是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尚缺乏糖尿病和腔隙性脑梗死有联系的证据。研究也仅确认糖尿病与多发性的腔隙性脑梗死有关,而与单发的无关。

  4. 栓子:

  • 心源性栓子:风湿性心脏病或非风湿性心脏病的附壁栓子脱落。
  • 动脉源性栓子:包括有或无溃疡的动脉粥样硬化、纤维肌肉性血管病、夹层动脉瘤的血栓脱落。尤其是升主动脉、颈动脉中粥样硬化斑脱落形成的栓子,是引起腔隙性脑梗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1. 其他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吸烟、饮酒和脑局部血流改变等因素对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03

临床表现

大脑深部的基底节区和脑干是许多神经纤维束走行的重要通路,是实现大脑与躯体神经联系的桥梁。如果腔隙性脑梗死发生在这些通路上,就会造成某些神经传导的阻断,产生运动、感觉或语言障碍等方面的症状。由于腔隙很小,有时单纯影响运动纤维或感觉纤维,而出现纯运动性偏瘫,或者仅出现没有偏瘫的半身感觉障碍。但是,并不是所有发生的腔隙都会产生症状,只有那些累及重要神经通路或神经结构的腔隙才会有表现,否则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

一般症状有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眩晕、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抽搐、痴呆,无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少见。主要临床体征为舌僵、说话速度减慢,语调语音变化,轻度的中枢性面瘫,偏侧肢体轻瘫或感觉障碍,部分锥体束征阳性,而共济失调少见。

04

诊断

中老年患者,有多年高血压病史,急性起病,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CT或MRI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有腔隙性病灶,可作出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基本采用临床、病理及CT扫描相结合的方法。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诊断标准为:

  1. 发病多由高血压动脉硬化引起,呈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2. 多无意识障碍。
  3. 腰穿脑脊液无红细胞。
  4. 临床表现都不严重,较常表现为纯感觉性卒中、纯运动性轻偏瘫、共济失调性轻偏瘫,构音不全-手笨拙综合征或感觉运动性卒中等。
  5. 有条件时行CT检查,以明确诊断。
05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小量脑出血、脱髓鞘病、脑囊虫病及转移瘤等引起的腔隙性软化灶鉴别。

06

治疗

有效控制高血压和各种类型的脑动脉硬化可减少腔隙性卒中的可能性,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治疗类似,一般不用脱水治疗。虽然腔隙性梗死的预后良好,但易反复发作,故预防疾病复发尤为重要。应针对脑血管病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积极治疗,作好脑血管病的二级预防。根据患者年龄、病情程度和基础疾病等采取最适当的治疗;采取支持疗法、对症治疗和早期康复治疗;对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脏病等及时采取预防性干预,减少复发率和降低病残率。

07

护理措施

  1. 生活护理:
  • 保持环境安静、舒适,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 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定期更换衣物和床单。
  • 协助患者进行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 定期为患者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
  •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 协助患者进行大小便护理,保持会阴部清洁。
  1. 心理护理:
  •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给予患者充分的关心和理解。
  • 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
  •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担忧,给予适当的心理疏导。
  • 向患者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
  • 鼓励家属参与患者的护理,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1. 康复护理:
  • 评估患者的功能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 进行肢体功能训练,包括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 进行言语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语言能力。
  • 进行认知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记忆和思维能力。
  • 进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
  • 定期评估患者的康复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1. 预防并发症:
  • 定期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 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肺部感染。
  • 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进行肢体活动。
  • 预防压疮,定期翻身、拍背,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 预防泌尿系统感染,保持会阴部清洁,鼓励患者多饮水。
  1. 家庭护理:
  • 家庭成员需要了解腔隙性脑梗死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症状和治疗方案。
  • 家庭成员需要学习基本的护理技能,如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口腔护理等。
  • 家庭成员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给予患者情感支持。
  • 家庭成员需要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包括肢体功能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 家庭成员需要定期带患者复诊,监测病情变化。
  1. 预防复发:
  • 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遵医嘱服用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
  • 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进行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 遵医嘱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

通过科学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促进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家庭成员的参与和配合对于患者的康复也非常重要。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腔隙性脑梗死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