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腔隙性脑梗死的最新治疗进展
专家解读:腔隙性脑梗死的最新治疗进展
据统计,腔隙性脑梗死的患病率高达30%,60岁以上人群的发病率更是接近50%。这种疾病虽然病灶小,但危害不容忽视,可导致偏瘫、言语障碍、认知功能下降等严重后果。那么,腔隙性脑梗死到底是什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让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的小穿通动脉,在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的基础上,血管壁发生病变,最终管腔闭塞,导致动脉供血区脑组织发生缺血性坏死(其梗死灶直径<1.5~2.0cm),从而出现急性神经功能损害的一类临床综合征(腔隙综合征),约占全部脑梗死的20%~30%。发生部位包括脑深部白质、基底核、丘脑、脑桥等。部分小病灶位于脑的相对静区,无明显的神经缺损症状,称为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静息性脑梗死,小腔隙),患病率是有症状者的5~6倍。
腔隙性脑梗死有哪些症状?
腔隙性脑梗死的症状因病变部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
纯运动性轻偏瘫:最常见,占60%,病变多位于放射冠、内囊或脑桥。表现为对侧面部及上下肢大体相同程度轻偏瘫,常突然发病,数小时内进展,许多患者遗留受累肢体的笨拙或运动缓慢。
纯感觉性卒中:较常见,特点是偏身感觉缺失,可伴感觉异常,如麻木、烧灼或沉重感、刺痛、僵硬感。
共济失调性轻偏瘫:病变对侧轻偏瘫伴小脑性共济失调,偏瘫下肢重于上肢,面部最轻。
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约占20%,起病突然,症状迅速达高峰,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困难、病变对侧中枢性面舌瘫、面瘫侧手无力和精细动作笨拙(书写时易发现),指鼻试验不准,轻度平衡障碍。
感觉运动性卒中:以偏身感觉障碍起病,再出现轻偏瘫。
如何治疗腔隙性脑梗死?
对于有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需要积极进行治疗:
- 急性期治疗:
- 静脉溶栓: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静脉溶栓治疗
- 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如阿司匹林等药物
- 控制血压:合理控制血压,避免过高或过低
- 对症支持治疗:如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
- 恢复期治疗:
-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训练等
- 中医治疗:如活血化瘀疗法
- 心理干预:预防和治疗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对于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主要采取一级预防措施:
- 控制高危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 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健康饮食、适度运动
- 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专家提醒:这些误区要当心
- 腔隙性脑梗死就是脑梗死吗?
- 腔隙性脑梗死是一种影像学概念,约占卒中的15%至25%,是发生在大脑深部白质、基底节或脑桥的小梗死(直径2-20mm)。如果出现在非功能区,往往没有明显症状。无症状性腔隙性脑梗死在老年人中非常常见。在高危老年受试者中的患病率约为53%,而在健康老年受试者中也占41%。
- 发现腔隙性脑梗死怎么办?
- 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评估,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对于无症状的患者,重点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预防复发。
- 如何预防腔隙性脑梗死?
-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饮食和适量运动
- 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
- 定期体检,监测病情变化
腔隙性脑梗死虽然病灶小,但危害不容忽视。及时发现、科学治疗和积极预防是关键。如果您或家人出现相关症状,请及时就医,遵医嘱进行治疗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