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合同利息超限?小心踩坑!
借款合同利息超限?小心踩坑!
在民间借贷中,借款合同约定的利息超过法定上限,不仅可能导致超出部分的利息无法得到法律支持,还可能引发一系列法律风险。近期,一起因利息超限引发的借款合同纠纷案,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定上限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定上限为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以最新公布的LPR为例,2025年1月20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的1年期LPR为3.1%,因此,当前民间借贷利率的法定上限为12.4%(3.1%×4)。
利息超限的法律后果
当借款合同约定的利率超过法定上限时,超出部分的利息将不会得到法院的支持。更值得注意的是,借款人已经支付的超限利息,还可以依法抵扣本金。
例如,在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中,原告辛某与被告魏某、张某约定借款本金80万元,月利率2.5%。后又追加借款100万元,月利率2%。两笔借款本金合计176万元,被告已支付利息36万元。由于双方约定的利率超出了法律保护的上限,法院最终认定,超出部分的利息应当抵扣借款本金。
借款合同中的其他风险点
除了利率上限问题,借款合同中还存在其他风险点需要注意:
公司为股东提供借款的程序要求:虽然现行法律并未禁止公司为股东提供借款,但需要遵循公司章程规定的决策程序。如果借款股东同时为公司董监高或其关联方,还需符合关联交易的报告及表决程序要求。
抽逃出资的风险:在某些情况下,公司向股东提供借款可能被认定为抽逃出资。例如,如果借款关系缺乏书面合同、未履行内部审批决策程序,或者交易安排不合理,法院可能会认定为抽逃出资。
刑事责任风险:在极端情况下,违规向股东提供借款还可能构成挪用资金罪或职务侵占罪。
结语
在签订和履行借款合同时,各方都应保持高度警惕。出借人应确保约定的利率在法定范围内,借款人则应注意保护自身权益,避免陷入高利贷陷阱。同时,公司为股东提供借款时,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履行必要的审批程序,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