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撞人身亡后转移130万卖房款,法律利剑专治“老赖”套路!
男子撞人身亡后转移130万卖房款,法律利剑专治“老赖”套路!
2025年2月,南京的马某因驾车撞死葛某被法院判决赔偿34万元,可马某仅支付10万元后便玩起失踪,甚至偷偷卖出房产并转移130万房款。其自以为“左手卖房、右手转账”的操作天衣无缝,却不想法院通过全国联网的不动产登记系统和银行流水追踪,直接锁定其转移财产的行为。最终,马某因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简称“拒执罪”)被迫和解,追加支付19.9万元。
撞人致死本已触犯众怒,转移财产逃避赔偿更是挑战法律底线,网友直呼“毫无人性”,更有人感叹“老赖套路再深,也逃不过法律的天罗地网”。
拒执罪为何成为“老赖克星”?
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三条规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
根据立法解释,拒执行为必须达到情节严重的程度才构成本罪,详细而已,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情节严重”:
(1)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财产或者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2)担保人或被执行人隐藏、转移、故意毁损或者转让已向人民法院提供担保的财产,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3)协助执行义务人接到人民法院协助执行通知书后,拒不协助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4)被执行人、担保人、协助执行义务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通谋,利用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权妨害执行,致使判决、裁定无法执行的;
(5)其他有能力执行而拒不执行,情节严重的情形。
本案中,马某名下房产价值130万,完全具备履行能力,却玩失踪、转账隐匿财产等行为逃避义务,属于典型的“隐藏转移”“有钱不还”,造成了恶劣后果,已涉嫌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
但好在双方已经达成和解,马某也将剩下的20余万及时还上才避免了刑事犯罪的悲剧。毕竟尽管拒执行为可能构成刑事犯罪,但该罪设置的目的本就是为了切实追回欠款,保护债权人的利益,既然钱还了,就算圆满。
拒执罪的“杀伤力”——坐牢还是还钱?
不少老赖觉得"坐牢抵债"是桩划算买卖。有人掰着指头算计:蹲三个月监狱就能抵掉30万债务,相当于日薪3333元,比白领还赚。还有人玩"捉迷藏",把房子过户给亲戚,把存款转到他人账户,以为能躲过执行。
但蹲监狱可不是住快捷酒店,如北京某建筑商王某被判拒执罪,半年后出狱发现自己上了失信黑名单:高铁坐不了,酒店住不成,孩子上私立学校被拒。再者,最高法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因拒执罪被判实刑的案例中,83%的老赖坐完牢还得继续还钱。这就像去菜市场买了烂苹果,不仅白花钱,还得自己掏钱治拉肚子。
债权人要记住,对付老赖有108种法律手段。如:
查财产“无死角”:申请法院调取全国房产、车辆、银行流水、支付宝记录,甚至关联亲属账户。
上手段“戴紧箍”:限高令、司法拘留、曝光“老赖名单”,影响子女工作,让老赖寸步难行。
刑事报案“掀老底”:固定转移财产证据后,推动法院移交公安机关立案,将民事纠纷升级为刑事案件。
法律不保护“躺平”,更不纵容“耍赖”
本案中马某看似以和解告终,实则暴露了老赖的“致命软肋”——拒执罪的刑事风险足以让其“秒怂”,这也传递了三大信号:
财产转移≠安全:全国联网的司法查询系统让房产、资金流向“裸奔”,技术手段已让老赖无所遁形。
民事+刑事双线施压:单纯依赖法院执行可能耗时耗力,而刑事立案可快速击穿老赖心理防线。
专业律师是关键:从财产调查到刑事报案,律师的介入能大幅提升执行效率。例如,通过分析银行流水中的“异常转账”,可锁定转移财产的关键证据。
自觉履行生效裁判是公民应尽义务,但法院实际执行中,拒不履行生效裁判、隐匿财产、转移资产、躲避抗拒执行等行为屡见不鲜,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更挑战了司法权威和诚信底线。
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旨在维护司法权威,确保法院判决、裁定的有效执行,保护胜诉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法院在执行过程中,一旦发现被执行人的拒执行为可能构成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的,就会主动移送公安机关侦查立案。
法律从来不是“纸老虎”,拒执罪更是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债权人唯有主动维权、善用法律工具,才能让老赖“不敢赖、不能赖、不想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