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故事 | “阿诗玛”,在石林这片大地上传颂千年,历久弥新
非遗故事 | “阿诗玛”,在石林这片大地上传颂千年,历久弥新
阿诗玛是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的地方传统民间文学,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它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阿诗玛的故事。阿诗玛不屈不挠地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终将代替黑暗、善美终将代替丑恶、自由终将代替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5月20日,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阿诗玛的原形态是用撒尼彝语创作的,是撒尼人民经过千锤百炼而形成的集体智慧结晶,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彝族撒尼人聚居区,分为南北两个大同小异的流派。
《阿诗玛》源远流长。关于《阿诗玛》起源时间,学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认为萌发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时期,形成于封建社会时期,跨越了若千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用撒尼彝语创作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由于千百年来都用撒尼语传播,直到近现代,外界才知道《阿诗玛》。
艺术形式
艺术特征
阿诗玛共十三章,各章以塑造阿诗玛这一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从阿诗玛出生、成长、热布巴拉家托海热说媒、抢亲、再到阿诗玛坐牢、拔箭被救、以及回声、将阿诗玛的“一生一死”悲剧命运抒写得淋漓尽致、绘声绘色,动人心魄。在不屈不挠同强权势力作斗争的阿诗玛身上,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断得弯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诗玛在人民中间广为传唱,其艺术魅力历久弥新。
阿诗玛以五言句传唱,其中使用了伏笔、夸张、讽刺等手法和谐音、顶针、拈连、比喻等技巧,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其作为叙事诗可讲述也可传唱,唱调有“喜调”、“老人调”、“悲调”、“哭调”、“骂调”等,传唱没有固定的场合,可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中传唱、讲述。
阿诗玛可以在婚嫁、祭祀、葬仪、劳动、生活等多种不同场合传唱,并形成了两个流传系统,一个是民间调,一个是毕摩调。王玉芳唱的是民间调,精通毕摩调的则是毕华玉。
演唱方式
撒尼民间的阿诗玛主要以演唱形式传播,其演唱时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调式。在悲伤的场景里用带有伤感的旋律演唱;在喜庆的场景里,用带有欢快的旋律演唱。
传承人王玉芳的阿诗玛传唱以传统曲调为主,内容却不乏即兴发挥。比如唱到劳动片段时,有时她会一边编麻绳一边唱歌,大意是好好织麻献给国家。小调、曲调不断重复,歌词时有即兴发挥。这也就是王玉芳自己所说的“想怎么唱就怎么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唱”。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阿诗玛》是生长于撒尼彝区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她对撒尼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自《阿诗玛》成形后,后人借鉴其创作手法创作了《逃到甜蜜的地方去》、《圭山彩虹》、《竹叶长青》、《放羊人小黄》等叙事长诗,后4部有明显摹仿前者的痕迹,可见《阿诗玛》对撒尼叙事诗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阿诗玛》是彝族撒尼人传统文化的突出表现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价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素材的特殊价值,已受到国内外学界关注。
传承人物
王玉芳,女,彝族,1941年生,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宜政村人。2007年6月,王玉芳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申报。她能演唱不同版本和不同演唱形式的弊族撒尼语口传叙事长诗阿诗玛,唱词曲调质朴感人,声情并茂,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被彝族撒尼人誉为活在民间的“阿诗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