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钱包上线:技术如何保障跨省共济安全?
医保钱包上线:技术如何保障跨省共济安全?
近日,国家医保局在江苏苏州正式启动全国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功能。作为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的重要载体,“医保钱包”已在全国9个省份31个统筹区试点运行,目前已有近2.7万人使用,成功转账1423笔,总金额达39.9万元。这一创新功能不仅打破了个人账户原有的地域限制,更通过先进的技术架构和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为参保人提供了便捷、安全的资金共济渠道。
技术架构:支撑跨省共济的数字底座
医保钱包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实现的,参保人可以通过该平台开通医保钱包功能,从而实现资金的跨省共济。系统采用B/S架构,包括前端展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存储层,利用分布式数据库、移动支付和云计算技术,确保数据加密、支付便捷和系统稳定性。
医保钱包与个人医保电子凭证(医保码)相关联,支持近亲属间的资金互转、就医购药费用结算及居民医保个人缴费等业务场景。这种设计不仅优化了用户体验,更确保了资金流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数据安全:多重防护确保资金安全
医保钱包的安全性得到了多方面的保障。首先,系统设计注重便捷性、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提供简洁直观的操作界面,并确保高并发和大数据量处理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信息安全方面,医保钱包的使用涉及多个环节的衔接和协同,包括医保、财政、税务、银行等,确保信息传输和数据安全。使用智能卡数字加密技术,如AES和DES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和解密,以确保传输和存储的安全性。医保钱包还结合了区块链技术,通过分布式身份体系构建用户权益凭证,提高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和管理效率。
风险控制:智能监测防范欺诈
医保钱包在风险控制方面采用了多项先进技术。在医保码绑定环节,采用人脸校验技术,拦截未实名账户、冒用身份账户和高风险账户,确保操作者身份准确性。此外,医保码通过证件类型、证件号码、姓名等三项实名信息和人脸生物特征对参保人进行实名实人校验。
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医保码采用国产加密算法和数据加密传输技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电子医保卡的二维码是动态的,每分钟刷新一次,不支持静态截图使用,以防止支付失败和信息泄露。同时,采用防止截屏和分享的技术措施,全方位保障用户医保资金安全。
系统还对参保人使用习惯、账户异动等信息进行多因子安全技术分析,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保局并启动风控系统。这种智能监测机制有效防范了欺诈和滥用风险,确保医保资金的安全使用。
跨省互转:打破地域限制的安全保障
医保钱包的跨省互转功能是其核心创新之一。通过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医保钱包实现了跨省域的资金共济,打破了传统医保个人账户的地域限制。参保人只需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就能将个人账户资金实时转给同样开通过医保钱包的近亲属,且没有手续费。
这种跨省互转功能不仅便利了跨省工作、生活、就医等场景下的资金使用,更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赋能医保体制改革。据统计,2023年我国跨省域的流动人口已达约1.5亿,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的实施,将有效提升这些人群的就医便利性,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展望:构建更加完善的医保服务体系
医保钱包的技术架构和安全性保障措施涵盖了从系统设计到实际应用的多个层面,确保了资金流动的安全性和便捷性。这些措施不仅提高了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增强了参保人员及其家庭的抗风险能力。
随着医保个人账户跨省共济改革的深入推进,预计1-2年内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各地医保部门将加强协作联动,进一步盘活医保个人账户“沉睡”资金,惠及更多参保群众。这种创新的医保服务模式,不仅优化了医疗保障体系,更体现了国家医保局推进“放管服”改革的决心,释放了更多发展红利和民生便利。
医保钱包的推出和推广,是医保部门回应人民群众需求的重要举措。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丰富应用场景,医保钱包将为参保人提供更加便捷、安全的医保服务,让医保制度更加公平、普惠、便捷,让更多人感受到国家发展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