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进入新阶段:从知识普及到素养提升
健康科普进入新阶段:从知识普及到素养提升
2024年5月2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新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这是继2015年版之后的又一次重要更新。这一文件的发布,不仅体现了国家对公众健康教育的重视,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对健康知识的迫切需求。
健康科普现状:从数据看变化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正在稳步提升。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的统计,2023年中国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达到了29.70%,比2022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这一增长趋势已经持续了多年,2020年的增长幅度更是达到了历年最大的3.98个百分点。
然而,健康素养的提升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从地区分布来看,2023年全国城市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33.25%,而农村居民为26.23%。东部地区的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最高,达到33.30%,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为28.85%和24.44%。这种差异部分反映了城乡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健康资源分配的不均衡。
政策推动:健康科普进入新阶段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国家卫生健康委、科技部、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中国科协共同组织开展了“健康知识普及行动—2023年新时代健康科普作品征集大赛”。活动得到了各地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地积极组织并动员开展作品上报工作。大赛共计收到卫生健康、宣传、科技、科协等单位以及学校、社会组织、相关单位及专业人员推荐的作品24424件。
上海在此次大赛中表现亮眼,31件健康科普作品获奖,包含表演类、视频类、图文类等多个领域,并有37件健康科普作品和2个医疗卫生机构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入围奖。此外,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获得优秀组织奖。
健康科普的重要性:从个人到社会
健康科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个人而言,掌握正确的健康知识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预防疾病,提高生活质量。例如,新版《中国公民健康素养》中强调了“预防是促进健康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这提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主动学习健康知识,采取健康生活方式。
从社会层面来看,健康科普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可以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的健康素养直接关系到防控效果。
面临的挑战:信息爆炸时代的困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科普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方面,互联网上充斥着大量健康信息,其中不乏虚假和误导性内容。这不仅容易造成公众的困惑,还可能带来健康隐患。因此,如何确保健康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另一方面,不同群体间健康素养的差异仍然存在。老年人、农村居民等群体在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方面面临更多困难。这需要我们在推进健康科普时,更加关注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未来展望:多方合力共促健康
要继续提升公众健康素养,需要政府、医疗机构、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政府应继续加大健康科普的投入,制定更加科学的健康教育政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健康科普工作;媒体则应承担起传播健康知识的责任,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健康信息。
同时,我们也呼吁公众积极参与到健康科普中来,主动学习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