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印度洋的千年情缘: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中国与印度洋的千年情缘:从海上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
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交往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这种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话,不仅见证了双方的友好往来,也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印度洋地区,霍尔木兹(今伊朗境内)作为波斯湾的海上门户,成为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枢纽。据《马可波罗行记》记载,这里“商贾辐辏,珍珠、宝石、香料、丝绸等货物堆积如山”。中国与霍尔木兹的贸易往来频繁,从中国东北港口出发,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穿过苏伊士运河,最终抵达地中海。
这种贸易往来不仅限于物质层面,更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等商品深受阿拉伯世界欢迎,而伊斯兰教的建筑艺术、天文历法等也传入中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近现代的文化交流
进入近现代,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交往呈现出新的特点。1845年,中国学者马德新赴麦加朝觐,回国后撰写了《朝觐途记》,详细记录了麦加、开罗、伊斯坦布尔等地的风土人情,成为研究近代东西方交通史的重要文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交往更加频繁。康有为在流亡期间访问了奥斯曼帝国,对当地的教育、军事改革赞赏有加,并主张中国应效仿土耳其的现代化经验。同时,阿拉伯世界也开始关注中国的发展。埃及的进步期刊《摘要》不仅介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还翻译了慈禧太后和李鸿章等人的传记。
当代的全方位合作
进入21世纪,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合作注入了新动力。目前,中国已成为许多阿拉伯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通信技术等领域合作密切。
在人文交流方面,双方互派留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在阿拉伯国家蓬勃发展。截至2022年10月,已有15个阿拉伯国家的高校开设中文院系,13个阿拉伯国家建有20所孔子学院及两个独立孔子课堂。此外,中阿双方在影视、旅游、餐饮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也在不断加强。
展望未来
回顾历史,中国与印度洋地区伊斯兰国家的交往始终保持着和平、友好、互利的基调。展望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双方有望在更多领域开展深入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
正如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杨发明所说:“新时代为千年丝路的新发展注入了新内涵,要用‘伊儒会通’大力建设学术文化共同体,用骨肉亲情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用文明互鉴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