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昭和系奥特曼的拍摄秘技!
揭秘昭和系奥特曼的拍摄秘技!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一部名为《奥特曼》的特摄作品横空出世,开启了长达数十年的奥特曼传奇。作为奥特曼系列的起源,昭和系奥特曼(1966-1980年)不仅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更开创了独特的特摄技术,为后来的特摄作品树立了标杆。
特摄技术的诞生与发展
昭和系奥特曼的诞生,离不开战后日本特殊的社会背景。战后的日本社会,人们有着反战的情绪,却又喜欢在荧幕上看到战争、打斗的场面。但是身处战败国的立场,日本影视不被允许展现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斗,以免军国主义秽土转生。业内开始往人与自然、人与怪物这个方向进行刻画。
而「哥斯拉」「奥特 Q」这些以怪兽为背景的特摄剧就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冷知识,哥斯拉的特摄指导就有圆谷英二)。不同于当时的「金刚」是利用静态模型进行连续捕捉来达到动态画面的技术,「哥斯拉」开创性地利用了「皮套」这一道具。这一举措,也使得「皮套」成为了特摄剧的标配。
后来,圆谷英二离开东映,将家中得「圆谷特技研究所」改组成了现在的「株式会社圆谷制作」。1966 年,团队开始拍摄筹备了数年的作品——「奥特 Q」「奥特曼」。于是,一个长达几十年的空想特摄作品系列就此开始。而一场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孩子的空想浪漫旅途,也就此启程。
拍摄现场揭秘
变身场景
奥特曼的变身场景是每个孩子心中的经典画面。在昭和系奥特曼中,变身通常通过特定的道具和动作来完成。例如,初代奥特曼使用胶囊变身,而赛文奥特曼则通过奥特眼镜完成变身。这些变身场景的拍摄,需要精确的镜头调度和后期处理,以营造出神秘而震撼的氛围。
怪兽战斗
怪兽战斗是奥特曼系列的核心看点。为了呈现这些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制作团队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
微缩模型:通过等比例缩小的城市模型,营造出奥特曼与怪兽的巨大体型。这些模型制作精良,细节丰富,能够逼真地还原城市环境。
皮套演员:奥特曼和怪兽都是由专业演员穿着特制皮套完成表演。这些皮套采用特殊材料制成,既保证了演员的灵活性,又能呈现出角色的特征。
特殊摄影:通过慢动作、快速剪辑等手法,增强战斗场面的视觉冲击力。同时,使用各种光学效果实现光线技能的特效。
飞行场景
奥特曼在宇宙中自由穿梭的场景,一直是孩子们最向往的画面。这些场景的拍摄主要采用两种方式:
绿幕技术:演员在绿色幕布前表演飞行动作,后期通过电脑合成背景,实现飞行效果。
人偶拍摄:为了节约成本,有时会使用奥特曼人偶代替真人皮套。通过丝线控制人偶的飞行路径,再用特效还原成真实的飞行画面。
幕后英雄
饭岛敏宏:导演的匠心
作为昭和系奥特曼的导演,饭岛敏宏在拍摄中追求细节完美。他善于通过镜头语言讲述故事,同时注重演员表演的自然度。在他的执导下,奥特曼系列不仅是一部部特效作品,更是一部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科幻剧集。
场徹:特技监督的创新
特技监督场徹在特效制作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不断改进特摄技术,开发新的光学效果,使得奥特曼的光线技能越来越炫酷。同时,他还注重场景的真实感,通过精细的模型制作和巧妙的拍摄角度,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的震撼。
皮套演员:无名英雄
在奥特曼系列中,皮套演员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他们不仅要承受沉重的皮套,还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完成高难度动作。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精湛演技,为奥特曼系列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
结语
昭和系奥特曼的拍摄技术,虽然在今天看来已经过时,但其开创性的意义和艺术价值不容忽视。这些作品不仅为孩子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更为特摄行业培养了大批人才。时至今日,许多现代特摄作品仍在沿用昭和时期的拍摄理念和技术手法,这正是对昭和系奥特曼最好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