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结束不健康的关系不好吗?为什么还会失落呢...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结束不健康的关系不好吗?为什么还会失落呢...

引用
腾讯
1.
https://new.qq.com/rain/a/20250205A08O9G00

有糖丸儿私信说,在突然离开一段关系后,哪怕这段关系本身并不健康,但内心还是很失落,也很难适应。有时候甚至还会想要重新建立联系……

明明离开了一段曾让人疲惫、甚至有些”有毒“的关系,为什么失落的情绪却挥之不去,难以适应,甚至让人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又该如何面对结束关系的失落期呢?

“坏习惯”,也是一种依赖

亲密关系并非都是出现明显的暴力或伤害才算是“不健康”,很多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会让人在情感中耗尽精力,否定自我、失去界限感的连接。

比如对方经常贬低或忽视你的感受;为了避免冲突而不断妥协或者隐忍自己;在关系中被掌控而感到窒息……

不健康的亲密关系会一点点侵蚀我们的心理能量,让我们变得疲惫、低落,甚至丧失自我价值感。

但同时亲密关系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哪怕是消极的互动,也能形成心理上的“惯性依赖”。

比如,有些人分手后会莫名怀念对方的负面特质,比如挑剔或冷漠。尽管这些行为让人受伤,但Ta们已经养成了习惯。一旦失去,大脑反而会感觉不适应,放大这种熟悉感的“价值”,产生“没有Ta就不完整”的错觉。

情绪不是“开关”,Ta有延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情绪并不会因为关系的结束而立刻同步“解绑”,而是会表现出一种“延迟效应”。

在关系中,大脑会分泌多巴胺和催产素,这些“情感激素”帮助我们形成对关系的依赖。当关系结束后,这些激素不会立刻停止分泌,反而可能因为分离的剧烈情绪而更加活跃。

就像炉子关火后,锅里的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这种延迟效应有时会让人误以为自己“割舍不下”,但Ta更多是身体和情绪系统的一种自然反应,而不是理性选择,或者过去的执念。

换句话说,你需要允许自己悲伤,但也需要给情绪冷却的时间

感情,也要计算“沉没成本”

结束一段关系的时候,我们会心疼曾经付出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比如曾经为对方放弃了工作机会、改变了生活规划,甚至牺牲了个人喜好。

就像投资了一笔巨额资金,却发现无法回本,这种不甘心会放大我们的失落感,陷入“我是否浪费了我过去的投入”或者“要不要再坚持一下”的思维循环中。

事实上,这种“不甘心”正是沉没成本的典型表现。我们容易陷入“为过去买单”的思维,却忽略了继续留在不健康的关系中才是真正的浪费。

“伪安全感”,也是一种安全感

即使是再不健康的关系,对方的存在也可以提供一种已知的“伪安全感”。

当关系结束后,这种支柱倒塌,人会暂时处于“漂浮状态”,你进入了未知的、不确定的环境,哪怕新的生活可能更好,也会因为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而不安,失落便成了对这种不确定性的自然情绪反应。

比如,在《花束般的恋爱》中,麦和绢因为两人在爱情中互相消耗,已经决定分手,麦却临时反悔,向绢提出结婚,麦觉得这世界上好多夫妻其实已经不爱了,但是还是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继续过日子。

麦的表现,反映出Ta害怕离开熟悉的模式,重新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未来,为此,即使两人在这段关系已经深感疲惫,麦也想尝试把结婚当作解决问题的方法,来维系摇摇欲坠的关系,保护内心的安全感。

进入了身份转变的“空白期”

一段亲密关系,并不仅是两个人的联结,还会塑造我们的身份。亲密关系的结束,也是一个身份的结束。我们可能曾习惯于“我是Ta的伴侣”这个身份,而一旦关系结束,我们就失去了这个身份。

《亲密关系》一书提到,“当我们失去了有奖赏价值、居于自我定义核心部分的亲密关系时,我们的自我概念也就不得不发生改变,这是一种痛苦煎熬的过程,常常会发生强烈的消极情绪,但通常并不会如我们想象得那般强烈,也不会永远持续。人们能痊愈。”

在失去一个身份后,我们不仅需要时间适应失去对方的生活变化,还要面对“我是谁”的重新思考。

应对方法

允许自己短暂失落,用“心理仪式”标记结束与开始

失落感不是敌人,而是对过往投入情感的自然情绪反应。与其急于“走出来”,不如给自己划分一个时间点,在这期间允许自己适度地感受失落。你可以写一封未发送的告别信,听一首专属的“分手歌”,或者把曾经的回忆物品整理好,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与过去切割。

等到标记的结束时间一到,就告诉自己:“这段旅程结束了,我准备出发了。”

画出“情感账户”,重新审视这段关系

既然我们在考虑“沉没成本”,觉得投入的一切不应该浪费,不如用笔或者任何喜欢的方式列一张“情感资产负债表”,理性评估这段关系的正面和负面体验,帮助我们判断是否需要离开这段关系。

比如,在最近大火的《再见爱人》中,三对夫妻在为是否离婚而矛盾,观众站在第三视角,往往会发现离婚的必要性,而夫妻双方也会因为惦念对方的好而犹豫不决。

我们可以以李行亮的视角为例,用“xx这段关系,我可以获得(收益),但是我失去了(负债)”来简单列一下他的婚姻关系:

保持这段关系,我可以获得:伴侣对我和孩子的照顾和陪伴,但是我失去了:伴侣对我的爱好的理解和共鸣,经济的控制权,和情感的需求;

离开这段关系,我可以获得:经济自由,更独立,但是我会失去:伴侣的照顾和陪伴,失去一部分享受音乐的时间。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客观地审视过去的关系,看清哪些是这段关系的收益,哪些是这段关系的“负债”,根据你自己内心对需求的比重来权衡是要离开还是维持原状,比如李行亮可能会因为更看重伴侣的照顾和陪伴,更少地关注经济支配权,而选择不离婚。

身份“空窗期”的重建,重新认识“我是谁”

关系的断裂是一种改变,也是我们重新探索自己的开始。我们可以问自己:“如果不再是Ta的伴侣,我可以成为什么人?”从关注“失去的身份”转向“潜在的新身份”。

我们还可以建立新的习惯来重新定义生活,比如个人的兴趣清单、未来的小目标,或者向往的社交圈,新的亲密关系,为自己描绘更多的可能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重要连接”来重新建立自我归属感。这不一定是恋爱关系,可以是和身边的朋友、家人、甚至兴趣社区进行连接,寻求情绪支持,也可以尝试加入兴趣组,比如瑜伽班、阅读圈等等,这个过程可以帮助你慢慢填补情感上的空白。

如果暂时找不到合适的圈子或者人来建立连接,也可以选择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的帮助,和咨询师探讨情绪、寻找自我,建立联系。

别因为孤单而吃“回头草”

失落期容易让人感到孤独,这种孤独感会让回头看变得诱人。但复合的冲动往往是因为对“不适感”的逃避,而非真正的情感需要。

为了避免因为情感驱动做出决定,如果你想要重新联系对方,挽回这段关系,先别着急,请在理性评估下面三个问题后再决定自己是否还要联系对方:

1.我是因为孤独,还是因为真的想继续?

如果你发现自己只是因为孤单而想复合,而不是对方的存在能给你带来成长或者满足你的情感需求,那就可能是在逃避孤独的不适感。

比如,在七夕或者情人节,突然想联系对方,这种冲动往往是短期的,而非建立健康的联系。

2.重新联系会让我的生活更好吗?

复合后你会单纯重复过去的关系模式,还是能够以更成熟、健康的方式维系关系?

“情感资产负债表”可以更清晰地帮助你看待两人关系,而不是仅仅为了填补现阶段的不安。

3.我能接受再次经历这种关系的可能后果吗?

如果你考虑复合时没有考虑到关系中的表现矛盾对自己的负面影响,比如对方的习惯、沟通模式或者情感疏离,那说明你更多是出于对孤独的回避,可能重回这段关系还是会重复过去的痛苦;

如果你认为复合后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但你相信自己和对方已经成长,能够以健康的方式面对这些挑战,那可能你在做决定前已经有更多的理性判断,并且能够承担可能出现的结果。

不健康的关系,就像一件穿了太久的旧衣服,虽然破损却有熟悉的温度。当你决定脱下Ta,你会有一段时间感到寒冷,但最终,新的衣服会让你更加温暖舒适。

要结束一段亲近的关系,哪怕中间夹杂着许多伤害,对于很多糖丸儿来说都是不容易的。这可能会触发我们被抛弃的恐惧、与一段关系分离的焦虑、与Ta人失去联结的孤独,还有面对新的生活和关系状态的不安恐惧……也是这些感受或顾虑,让我们可能持久地待在一段不舒服的关系中难以离开,也让我们在真的选择离开后,可能持久难以走出。

当然,会在结束关系后产生上面的情绪,是很正常的,除非它们已经过度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和身心状态。如何判断这种情绪是否还在适度范围内?不妨简单做一下下述几个自测题,仅回答「是」或「否」即可:

  • 你是否常常陷入情绪崩溃状态,感到很悲伤、无助,却不知道可以找谁诉说或获得支持?
  • 你是否总是回想曾经这段关系,有强烈的后悔,会假设如果当初自己做或不做什么,可能就不会走向结束?
  • 你是否已经尝试了各种可能的办法,却还是没法让自己从结束关系的痛苦中走出?甚至没法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
  • 你是否感觉到当前的痛苦感已经超出了你能理解的范畴,却又不知道为什么,或是感觉到和曾经某些经历相关?

如果以上几个问题,你的回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是」,那么,很可能这段关系的结束已经较大程度影响了你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需要及时寻找专业咨询帮助,借由咨询更好纾解情绪,同时更好理解内在发生了什么,从而找到合适的方式重建自己的生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