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潮汐预警!寒潮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天文潮汐预警!寒潮来袭,你准备好了吗?
近日,多地沿海地区出现海水倒灌现象,引发广泛关注。这一罕见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从潮汐和寒潮的关系入手,一探究竟。
潮汐:月球引力的杰作
潮汐是海洋水体在天体(主要是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下产生的周期性运动。其基本特征如下:
周期性:一个完整的潮汐周期为12小时25分钟,包括两次高潮和两次低潮。
潮差:相邻两小时潮高的差值,反映潮汐波动范围。在某些地区,潮差可达十几米。
影响因素:潮汐幅度受月球、太阳位置和地球自转影响。每月初三和十八前后潮差最大(大潮),初八和二十三前后潮差最小(小潮)。
寒潮:来自极地的“冷杀手”
寒潮是冬季主要天气现象之一,一般而言,寒潮是指一高气压在高纬生成,冷高压向低纬侵袭,最后出海变性的冷空气。其特点包括:
影响范围广:一次寒潮过程可影响上千万平方公里,远超热带气旋和温带气旋的影响范围。
破坏力强:可造成剧烈降温、强风、大浪等恶劣天气,对农业、渔业、交通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成因复杂:与西伯利亚高压、极地涡旋、西风槽南移等因素密切相关。
潮汐与寒潮的“邂逅”
近期,辽宁、天津、河北等地沿海地区突发海水倒灌,部分街道社区车辆被淹,民房进水,积水深处超过半米。这一罕见现象背后,是潮汐与寒潮的“完美邂逅”。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会长许小峰表示,这次海水倒灌主要是潮汐的问题,也就是与天文大潮有关。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高级工程师刘清容进一步解释说,本次异常增水前期,受强冷空气和出海气旋共同影响,10月18日上午至19日上午,渤海沿岸出现最大280厘米的风暴增水。19日早上开始,受冷空气东移影响,渤海、黄海北部和中部以强北向大风为主。19日早上至20日上午,渤海和黄海北部沿岸的风暴增水先后出现显著回落,并转为大幅风暴减水,大量海水在外海堆积。20日夜间到21日早晨,堆积的海水震荡回流,正好叠加在当地天文高潮上,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等地沿岸普遍潮位较高。
未来展望:极端天气或更频繁
此次海水倒灌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加频繁。许小峰指出,虽然这次事件是小概率事件,但随着气候变化,类似事件的发生频率可能会增加。
面对可能增多的极端天气事件,我们需要:
加强海洋灾害监测能力建设,形成立体监测网。
开发数值预报和智能预测相结合的综合预报预警系统。
提升模型预报精度和快速响应能力。
做好沿海地区防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近期,新一股冷空气已抵达新疆北部,预计明后天将给中东部大部地区带来大风、降温以及雨雪天气。在此提醒沿海地区居民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和潮汐预警,做好防范措施,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