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揭秘战斗装备
探访铁道游击队纪念馆:揭秘战斗装备
在山东枣庄的临山脚下,一座独特的建筑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传奇历史——铁道游击队纪念馆。这座于2019年开馆的纪念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崔恺设计,采用“山馆融合、碑馆合一”的空间布局,总建筑面积约1.1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达6000平方米。纪念馆仿若一列从山中呼啸而出的火车,不仅展现了铁道游击队的主题特色,更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基地。
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铁道游击队纪念碑。这座高37.77米的纪念碑,寓意着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战爆发。碑体正面的铁轨造型,象征着游击队员们在百里铁路线上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的场景。碑顶的铸铜人物塑像,展现了游击队员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
纪念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图文资料和珍贵文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道游击队的战斗装备。初期,队员们主要使用大刀、短枪等简易武器。随着战斗经验的积累,他们成功缴获了更多先进装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捷克式”ZB-26轻机枪,这种武器在精度和可靠性上优于日军制式的大正十一式轻机枪,因此受到铁道游击队的青睐。此外,驳壳枪也是队员们常用的武器,其高射速和大弹容量非常适合近战和游击战术。
在纪念馆的展品中,有一件特别的文物——1945年沙沟受降时缴获的日军佐官指挥刀。这把指挥刀见证了铁道游击队最辉煌的时刻。1945年12月1日,鲁南铁道大队以大智大勇,不费一枪一弹,无一人伤亡,成功迫使千余名日军在沙沟车站附近正式投降,铸就了抗战受降史上的英雄传奇。
除了武器装备,纪念馆还展示了铁道游击队队员们的日常生活用品,如破旧的棉衣、水壶、怀表等。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却见证了游击队员们艰苦的战斗生活。通过这些展品,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高尚品质。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馆内通过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沉浸式展览环境,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铁道游击队的战斗生活。例如,在一个展厅中,通过投影技术,在墙壁上投射出了铁道游击队队员们扒火车、炸桥梁的精彩画面,配合着逼真的音效,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紧张激烈的战斗现场。
如今,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已成为第五批国家二级博物馆,同时也是山东省党史教育基地、山东省委党校现场教学基地、山东省红色研学基地和枣庄市干部教育培训现场教学点。每年都有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学习,缅怀先烈,铭记历史。这里不仅是了解铁道游击队战斗历程的重要场所,更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
铁道游击队纪念馆以其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成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平台,它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