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青少年犯罪心理:从校园欺凌到违法犯罪
解码青少年犯罪心理:从校园欺凌到违法犯罪
2021年8月,安徽歙县发生了一起令人震惊的校园欺凌事件。视频中,多名女生对另一名女生实施暴力行为,其中一人连续击打受害者20下,还声称“出了事我扛着”。这起事件不仅暴露了校园欺凌的严重性,更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背后心理机制的深思。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频发,不仅给受害者带来伤害,也给社会带来了不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犯罪背后往往隐藏着复杂的心理动因。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教授将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分为四个层面:欺负、霸凌、违法和犯罪。其中,欺负是最轻微的行为,通常发生在小学甚至幼儿园阶段,类似于孩子的淘气行为;霸凌则主要发生在初中阶段,伴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男孩可能会出于“耍酷”心理而进行侵财行为,女孩则可能因嫉妒心理而实施霸凌;违法层面涉及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行为,但尚未达到刑事处罚标准;犯罪层面则是指触犯刑法,需要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值得关注。李玫瑾教授指出,其中一个显著特点是“占便宜”心态。一些未成年人错误地认为,只要不满14周岁就无需承担法律责任,这种认知偏差往往源于法治教育的不当引导。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心智不成熟。许多未成年人并未充分认识到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不明白“死罪没有,活罪难受”的道理,缺乏对未来的长远考虑。
青少年犯罪的发生往往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尤为重要,父母应当履行监护职责,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学校则需要将预防犯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学生欺凌防控制度。社会层面,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等都负有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责任,需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对于已经出现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专门教育是一种重要的保护处分措施。国家加强专门学校建设,对有严重不良行为的未成年人进行专门教育。专门学校通过专业的教育和矫治,帮助这些未成年人重新融入社会。
预防青少年犯罪需要多管齐下。首先,要加强法治教育,让未成年人从小就树立法律意识。其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未成年人建立健康的人格。此外,还需要改善社会环境,减少不良因素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社会各界应当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预防青少年犯罪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只有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