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退货潮,《消保法》教你如何维权
双十一退货潮,《消保法》教你如何维权
随着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到来,退货潮也随之而来。据星图数据显示,今年双十一期间,综合电商平台、直播电商平台累计销售额同比增长26.6%,但女装的退货率达历史高峰,部分商家退货率甚至高达90%。每天有超过2000万件商品被退换,这一现象不仅让商家叫苦不迭,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关注。
面对商家不退款的情况,你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与商家协商:首先尝试直接沟通,说明问题并要求合理解决。
平台投诉:如果在电商平台购物,可通过平台的投诉渠道提交纠纷,提供相关证据(如交易记录、聊天截图等),平台会介入处理。
消费者协会调解:向当地消费者协会求助,他们可协助调解并提供法律支持。
行政部门申诉:向市场监管部门或其他相关机构投诉,由其介入调查和处理。
法律诉讼:若上述方式无效,可考虑通过仲裁或向法院起诉来维权。
在整个过程中,注意保留所有交易凭证和沟通记录作为证据。同时,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以便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保障你的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经营者采用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有权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且无需说明理由。但下列商品除外:
(一)消费者定作的;
(二)鲜活易腐的;
(三)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四)交付的报纸、期刊。
除前款所列商品外,其他根据商品性质并经消费者在购买时确认不宜退货的商品,不适用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退货的商品应当完好。经营者应当自收到退回商品之日起七日内返还消费者支付的商品价款。退回商品的运费由消费者承担;经营者和消费者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此外,根据《网络购买商品七日无理由退货暂行办法》的规定,下列商品不适用七日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定作的商品;
鲜活易腐的商品;
在线下载或者消费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计算机软件等数字化商品;
交付的报纸、期刊;
拆封后易影响人身安全或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拆封后易导致商品品质发生改变的商品;
一经激活或者试用后价值贬损较大的商品;
销售时已明示的临近保质期的商品、有瑕疵的商品。
如何正确行使退货权利?
保留证据:在购物时,注意保留交易记录、聊天记录、商品图片等证据,以便在需要退货时使用。
及时申请:在收到商品后的七日内及时申请退货,避免错过退货期限。
商品完好:退货时确保商品完好,不影响二次销售。如果商品有损坏,可能会影响退款。
遵守平台规则:不同平台可能有不同的退货规则,退货前先了解平台的具体规定。
与商家沟通:在退货前与商家进行沟通,了解退货流程和注意事项,避免不必要的纠纷。
维权案例分享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杨浙帅的一项研究揭示了退货背后的心理机制。研究发现,当自私榜样出现时,人们往往会效仿,即使只有一个人做出自私的选择,人们也会以这一例当作借口从而选择有利于自己的选项。这种自私效仿行为并不需要过多的理由支撑,仅仅一个例子就足以引起跟从效仿,其间的扩大效应非常之大。
例如,一位消费者在平台上购买一件衣服,穿过后想退货,但又觉得这不太好,自己也不想做一个小气的人,在心理挣扎的时候,当看到身边有朋友或者新闻上有人这么去做了,他就给自己找到了一个借口。
理性购物建议
购买前仔细了解商品信息,包括材质、尺寸、颜色等,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导致退货。
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和品牌,避免购买质量参差不齐的商品。
购买前考虑清楚是否真的需要,避免冲动消费。
注意平台的促销规则,避免为了凑单而购买不必要的商品。
保留好交易凭证和沟通记录,以便在需要维权时使用。
双十一购物狂欢节期间,消费者在享受购物乐趣的同时,也要注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当遇到退货退款问题时,要冷静处理,依法维权。同时,也要理性购物,避免不必要的退货,共同营造健康、和谐的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