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因嚼槟榔割掉大半舌头,口腔癌再次敲响警钟!
男子因嚼槟榔割掉大半舌头,口腔癌再次敲响警钟!
近日,一则关于“男子因嚼槟榔割掉大半舌头”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据报道,这位患者长期咀嚼槟榔,最终导致口腔癌,不得不接受手术切除大部分舌头。这一令人痛心的案例再次敲响了槟榔危害的警钟。
槟榔:一级致癌物的科学证据
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早已得到医学界的证实。早在2003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槟榔列为一级致癌物,与砒霜等剧毒物质同级。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总局进一步确认,槟榔果、含烟草的槟榔嚼块、不含烟草的槟榔嚼块等三种与槟榔相关的物质均为一级致癌物。
医学研究揭示了槟榔致癌的具体机制:
- 物理损伤:槟榔纤维粗糙,长期咀嚼会导致口腔黏膜反复受损,形成慢性伤口。
- 化学刺激:槟榔中含有槟榔素和槟榔碱,这些物质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致癌性,会破坏口腔黏膜的正常结构。
- 协同作用:如果同时吸烟、饮酒并咀嚼槟榔,患口腔癌的风险将大幅增加。据统计,单独咀嚼槟榔的人患口腔癌的概率是一般人的28倍,而同时吸烟、饮酒和咀嚼槟榔的人,这一概率更是高达123倍。
电商平台违规销售槟榔现象频发
尽管槟榔的危害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在一些电商平台上,槟榔仍被当作食品销售。例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都将槟榔归类为休闲零食,消费者可以轻松购买到各种品牌的槟榔产品。这种做法明显违反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规定,该局明确指出:
- 槟榔及其制品不得作为食品生产加工
- 不得以食品名义展示、经营槟榔制品
- 不得明示或暗示槟榔制品可食用
专家指出,这种违规销售行为不仅误导消费者,也加剧了槟榔对公众健康的威胁。知名打假人士王海表示,这些在售的槟榔制品本质上就是禁止生产销售的食品。北京威诺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杨兆全律师也强调,电商平台的做法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
槟榔在中国的两千年文化变迁
槟榔在中国的食用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年前。最初,这一习俗由南岛语系族群传播至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广东、海南等地。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东汉时期,杨孚在《异物志》中详细描述了槟榔的形态和食用方法,提到将牡蛎灰加入槟榔中嚼食能产生欣快感。
然而,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一习俗逐渐式微。到民国初年,嚼槟榔的习惯在广东等地已基本消失。如今,槟榔的主要消费区域集中在湖南等地,且食用方式已从传统的青槟榔转变为加工包装的干槟榔。
呼吁加强监管与公众教育
面对槟榔带来的健康隐患,专家呼吁采取更严格的监管措施。一方面,应加强对电商平台的监管,禁止违规销售槟榔;另一方面,应加大公众健康教育力度,提高人们对槟榔危害的认识。
同时,鉴于槟榔具有较强的成瘾性,土耳其、澳大利亚、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已将其定义为毒品级或禁止销售。这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男子因嚼槟榔割掉大半舌头”的案例再次警示我们:槟榔对人体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槟榔是明智之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