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教授谈张沛英伪劣药事件:社会信任危机的警示
复旦教授谈张沛英伪劣药事件:社会信任危机的警示
近日,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在一次讲座中指出,张沛英通过大医大爱大健康平台销售伪劣药品的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社会信任危机的广泛关注。这一事件不仅暴露了商业领域的诚信缺失,也反映了当前社会在转型期面临的道德和法制挑战。
事件回顾:虚假宣传与诈骗手法
张沛英通过其大医大爱大健康平台,打着“中医传承人”的旗号,向消费者推荐所谓的“乌鸡桂圆养血口服液”。她声称该产品含有8年乌鸡成分,并拥有多项专利,能够治疗各种疾病。然而,经调查发现,这些所谓的“神药”实际上毫无科学依据,完全是虚假宣传。
更令人震惊的是,尽管产品存在严重问题,每次仍能售出上千上万份,且常常被抢购一空。受害者中,老年人占了很大比例。他们往往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轻信此类宣传。此外,一些消费者因对传统医学的信任,也更倾向于购买这类产品。
类似案例:保健品诈骗屡见不鲜
此类事件并非个案。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司法判例,2020年9月至2022年4月期间,被告人张某、罗某通过类似手法,组织杨某1、杨某2向30余名被害人销售铁皮石斛、熊胆粉、野生灵芝等10余种产品,销售金额高达36.58万元。最终,张某和罗某均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这些案例揭示了保健品诈骗的常见手法:通过健康讲座、专家义诊等方式获取老年人信任,利用他们对健康的渴望和信息辨别能力的不足,高价销售不具备治疗功效的产品。
深层剖析:社会信任危机的根源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对此类现象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当前中国社会正面临两大基本问题:一是普遍的精神家园缺失,二是社会处于解体的边缘。而普遍的信任危机,正是社会解体边缘的显著表现。
“穷人与富人之间互不信任,政府与百姓之间互不信任,社会公共机构与社会公共机构之间也互不信任,甚至家庭内部的成员之间也互不信任。”王德峰教授指出,这种信任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逻辑的不当引入和社会秩序的理性基础缺失。
在王德峰看来,资本的逻辑要求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际关系模式与此并不完全契合。当资本逻辑被简单引入社会生活时,就产生了深刻的矛盾和张力。
重建信任:法治与伦理的双重路径
面对这样的社会困境,王德峰教授提出了重建社会信任的路径。他认为,法治固然重要,但不能将其视为解决所有社会矛盾的万能钥匙。“日常生活的维系,不是靠法的理性,也不是靠资本的逻辑,而是靠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
同时,他也强调了文化认同的重要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于其语言和思维模式,许多体现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词语是无法用西方语言准确翻译的。这种文化差异提醒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而应立足于自身的文化传统。
最后,王德峰教授呼吁重建社会信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重建道德体系,培育公民精神;发挥社会力量,促进多元共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信任危机,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