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脱胎漆器: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的匠心之作
福州脱胎漆器: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的匠心之作
脱胎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瑰宝,福州脱胎漆器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传统工艺的制作流程,并介绍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及其代表作。
脱胎漆器金鱼缸,郑益坤作品
脱胎漆器金鱼缸细节
郑益坤在创作
郑益坤创作中的金鱼
制作工艺
脱胎漆器的制作工艺复杂而精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制模
制模是脱胎漆器制胎工艺的第一步。工匠先用石膏或直接用成品作为范本,用泥条盘绕在器物轮廓线上,并刷上肥皂水一类的隔离液。将石膏浇筑在器物上。在没有石膏的古代,先人们只能用干得很慢的黄泥做模。阴脱法几乎可以做出所有脱胎漆器的形态,而阳脱法只能够做一些简单的瓶罐类造型。
贴麻布与刷漆泥
石膏胎底做好后,在上面刷一层用瓦灰和生漆调制的漆泥,再将刷满漆泥的麻布贴在石膏胎表面。麻布贴好后,要反复在其上刷上瓦灰和成的漆泥。
阴干与脱胎
大漆是一种很奇怪的物质,空气湿度越大,它干燥得越快。以至于在淫雨霏霏的江南梅雨季节,漆面可能因迅速干燥而起皱。因此,漆器必须在阴房中阴干。
工匠用硬物敲打麻布外壳,里面附着的石膏胎体被震碎脱落,这个过程就叫脱胎。
打磨与抛光
制作脱胎漆器的过程,就是要把一块麻布和一堆瓦灰漆泥做成一件光亮如镜、轻盈又有质感的艺术品。反复打磨十分重要。
用飞速旋转的布饼做最后的细致抛光,一件光可照人的脱胎花瓶将要诞生。在上完增加亮度的提庄漆后,制胎工艺结束。
制胎工艺详解
这是福州脱胎漆器胎体的制作流程图。在贴完刷满瓦灰漆泥的麻布后,先用颗粒粗的瓦灰和上漆泥刷满胎体,一般需刷2道,因为要等大漆干透,每一道耗时2~3天。之后,用中、细等颗粒的瓦灰漆泥多次覆盖,其中的每一步,都需等待大漆干透,还需不断修补胎面上的孔洞,工序之繁复令普通人难以想象。
当最后一道细灰干透,经过修补后,便可上初漆,一般需反复上3道。初漆较漆泥容易干,但每次干燥后,都需经过细致的孔洞修补和打磨工序。通常,一只半人高的脱胎花瓶,需耗时30~35天,而结构复杂的阴脱法器物,则需要40天甚至更长时间,这还不包括后期髹饰的耗时。
国家级传承人郑益坤
郑益坤,1936年生,福州人。福州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高级工艺美术师。历任福州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福州漆画研究会会长。擅长漆画与国画花鸟。1993年被国家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回想过往,郑大师说:"1963年我做了一个金鱼盘放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表现金鱼在很深的水里,看上去朦朦胧胧的,又很生动。王朝闻先生看了之后,就说:“简直是气死猫了!”他的话一下子就传开了,福州漆艺界都在传说:郑益坤画的金鱼会气死猫。这件事把我吹上去了,也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创作动力,我就想怎么样才能把金鱼画在盘里,真正达到很逼真的感觉,达到能产生“气死猫”的艺术错觉?我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在钻研。"
郑益坤作品
郑益坤在创作
永凤,1947年生,1962年入漆器行业,曾是福州第一、第二脱胎漆器厂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