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助力全球科技抗疫
数字技术助力全球科技抗疫
当前,全球多个国家正面临多重疫情的挑战。美国遭遇流感、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诺如病毒的“四重疫情”,南亚地区在2020年成为全球新冠新增病例增长最快的区域,而拉美国家则面临登革热的大规模暴发。面对这些复杂的公共卫生危机,数字技术正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
疾病监测预警的智能化升级
世界卫生组织(WHO)多次警告“X疾病”暴发的可能性,这种未知病原体引发的潜在大流行,可能夺去数百万人的生命。在这样的背景下,监测预警系统的智能化升级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医学科学院于2021年启动了传染病智慧化多点触发预警技术研究,致力于解决多源异构数据获取、数据标准化、智慧化模型技术研发、平台集成等问题。传统的预警系统只能依赖医疗机构的单点数据,而现在,多点数据包括网络搜索热词、药品购买情况、互联网医院咨询情况等,都能被纳入监测范围。
例如,在2022年底的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研究团队利用百度指数数据,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成功预估了各地未来新冠感染病例数的变化趋势和峰值。基于新浪微博的问卷调查,他们还准确研判出新冠再感染患者以上呼吸道症状为主且症状较轻的特征。
远程医疗的快速发展
新冠疫情大大推动了远程医疗在中国的普及。据统计,中国在线医疗用户规模从2020年6月的2.7亿人增长到2023年6月的3.64亿人,增幅达34.8%。远程医疗不仅减少了患者因就诊而感染病毒的风险,还为隔离人群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服务。
研究显示,疫情期间公众对远程医疗的态度变得更加积极。社交媒体数据分析表明,远程医疗的使用量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减少感染风险和提供隔离期间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智能物流保障医疗物资配送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光谷同济儿童医院,智能物流系统正在改变传统的医疗物资配送方式。通过轨道物流和气动物流,药品和检验样本得以精准高效地送至各个病区。与人工搬运相比,轨道物流将600米的往返时间从至少40分钟缩短至9分14秒,而气动物流更是只需不到2分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在2021年加装改造了轨道物流传输系统。在2024年初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峰期间,该系统月均运行近2万次,单次平均耗时仅6-7分钟,且从未发生错误或不良事件。
信息通信技术提升防控效率
5G和人工智能在数据传输和分析中的作用,有助于加快疫苗研发和分配效率。通过智能化监测预警前置软件,医疗机构能够实现传染病诊断、病原体检测等数据的自动获取,提升预警的灵敏性和准确性。
世卫组织首次启用的全球卫生应急队伍,通过大数据和专业人员网络,为面临猴痘疫情的国家提供支持。该队伍不仅协助各国开展病例发现、接触者追踪、疫苗接种等工作,还通过评估应急人员能力,确定需要加强的领域,如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能力、感染预防和控制等。
数字技术在全球科技抗疫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疫情防控的精准度和效率,还为全球公共卫生应急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数字技术将在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