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清山:黄腹角雉的生态守护者
三清山:黄腹角雉的生态守护者
数只外形独特、色泽鲜艳的鸟儿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林间,或低头觅食,或抬头张望,不时发出清脆的鸣叫。它们就是被誉为“鸟中大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如今,在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已有近百只黄腹角雉常年在此繁衍生息。
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玉山县与德兴市交界处,是一座以花岗岩峰林地貌闻名的名山,被誉为“奇峰怪石、古树名花、流泉飞瀑、云海雾涛”四绝之地。近年来,三清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不断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三清山管委会将全山分为57个网格,扎实推进林长制,强化网格化管理,发挥“一长(林长)两员(护林员、监管员)”网格作用。同时,实施环山公路林相改造提升工程,全面推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个一”行动,让游客一来到三清山辖区,就能感受到处处有景、步步像画。
作为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实行了立法保护、全域保护、行政保护和科学保护相结合的生态保护方针。景区管委会先后邀请40余批次200余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取得了包括三清山地质地貌及生物多样性论文集、生物多样性图谱和动植物标本集在内的一系列科研成果,为保护和展示三清山奠定了科学基础。
优越的生态环境、独特的山岳景观,吸引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今年上半年,全山接待境内外游客165万人次,同比增长29.6%。同时,三清山大力实施“山上山下”双轮驱动战略:山上,核心景区以保护为主,核心区原有的12家宾馆山庄全部下迁;山下,构建“金沙沉浸式夜游体验区、枫林高端民宿集聚区、港首旅游生活幸福区”的差异化布局,高标准谋划绿色生态旅游项目167个,形成“山水、营地、演艺、研学、探险、休闲”的多元业态。
黄腹角雉,学名Tragopan caboti,别名角鸡、吐绶鸟,全长约50(雌)-65(雄)厘米。雄鸟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飞羽黑褐带棕黄斑。下体几纯棕黄,因腹部羽毛呈皮黄色,故名“黄腹角雉”;雌鸟通体大都棕褐色,密布黑、棕黄及白色细纹,上体散有黑斑,下体多有白斑。
黄腹角雉主要栖息于海拔800-1400米的亚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栖息地内全年湿润温暖,年平均气温约15℃,年平均相对湿度80%以上,年降雨量约2000毫米。其中尤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冬青科、山矾科、蔷薇科、杜鹃花科和黄山松为建群树种,林下植被较发达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较为喜欢。
黄腹角雉性好隐蔽,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常成5-9只的小群活动。活动范围在0.02-0.3平方公里,主要在地面活动和取食,白天常以松散形式在地面觅食,晚上则在树上栖息,雨天或雪天亦栖于树上或在树上取食。黄腹角雉身子粗笨,不善飞翔,喜欢潜伏,胆子很小,活动隐秘,反应迟钝,有时还会干出“埋头不见”的傻事。当听到危险响动时,它不飞不跑,站在原地不动,东瞧瞧、西望望。发现有人正逼近自己时,想逃已经来不及了,它就急中生“智”,一头钻进杂草丛中,可是身子却仍然露在外面,好像鸵鸟一样,故又被人称作“呆鸡”。因此,它的天敌很多。
在景区内发现黄腹角雉后,林业部门联合景区采取树立保护牌、定期派人员进行投食等措施,来保护和改善黄腹角雉的生存条件。为了保护好黄腹角雉的生存区免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景区的工作人员除了投食和万不得已的情况,平时几乎不进入黄腹角雉的活动区,给予它们舒适的活动空间。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在黄腹角雉的活动区,近距离就可以观察到成年黄腹角雉后面跟着几只雏鸟在路上觅食,它们自在悠闲地享受着三清山的美好生态。据了解,每年3月到6月是黄腹角雉的繁殖期,经过林业部门和景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为黄腹角雉提供了良好的活动区域,让黄腹角雉可以带着幼仔悠闲地在三清山觅食,从而让它们选择在三清山长期“定居”下来。
“我们将持续巩固绿色发展举措,全力守护好绿水青山,打造高品位绿色经济,全力奏响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的最美和音。”三清山风景名胜区党委书记葛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