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非遗探秘:南音与古建筑技艺
泉州非遗探秘:南音与古建筑技艺
“欢迎李子柒来泉州体验非遗!”近日,泉州市文旅局通过社交媒体向李子柒发出诚挚邀请,引发广泛关注。作为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泉州不仅有美丽的风景,更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南音和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堪称泉州非遗文化的双璧。
南音:穿越千年的雅韵
南音,原称弦管,又称南管、南曲、南乐、郎君乐、锦曲,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唐宋时期,与宫廷燕乐有着深厚渊源。南音的表演形式独特,演唱者手执拍板居中,琵琶、三弦演奏者居右,洞箫、二弦演奏者居左,这种布局与汉代相和歌一脉相承。
南音的乐器形制保留了唐代特点,如横抱曲项琵琶、秦汉时期的“鼗”衍变而成的三弦、保留魏晋奚琴样式的二弦等。更令人惊叹的是,南音的乐谱使用工乂谱,与唐高宗时期的乐调十分相近,完整保存了上千年的音乐遗迹。
南音的曲目丰富,包含“指”“谱”“曲”三部分,其中“指”有50套,“谱”有15套,散曲更是多达数千首。这些曲目或咏叹天地自然,或演绎历史传奇,或诉说爱恨情仇,展现了丰富的艺术内涵。
近年来,南音在泉州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泉州艺术学校开设南音专业,泉州师范学院更是创办了南音学院,设立硕士点。同时,南音还进入了泉州中小学音乐课堂,累计有20多万孩子参与学习。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让南音实现了“声谱同步”,古老乐曲得以完整保存。
闽南传统民居:匠心独运的建筑瑰宝
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是泉州另一项重要的非遗瑰宝。这项技艺流传于福建省厦门市,是现今闽南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出色代表,2014年被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闽南传统民居的建造过程严谨而精细。盖房前必先请地理师勘察地形,再由大木匠绘制总平面图。择日动土后,依次进行“定磉立柱”、大木制作、细雕工程、砌墙铺瓦、作屋脊等工序。最后通过剪粘(剪瓷雕)、厌胜物制作、油漆、彩绘、贴金等装饰美化程序,使建筑更加精美。
闽南传统民居不仅展现了精湛的建筑工艺,更凝结了闽南地区的文化特色。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装饰艺术,体现了闽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居住场所,更承载着闽南人的乡愁记忆。
非遗保护: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
泉州在非遗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2025年1月,泉州通过《华侨历史遗存保护条例》,对华侨历史遗存进行立法保护。据统计,泉州通过采用低冲击、微干扰的“绣花”功夫,修缮了160余处华侨历史建筑;同时依托华侨古民居,建设了永宁镇华侨历史纪念馆等200多个精品乡村侨史馆和侨领馆,让华侨历史遗存“历久弥新”。
在泉州,非遗文化不仅被保护,更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以南音为例,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以南音为底色的创意歌曲《百鸟归巢》惊艳亮相,将千年古乐与现代音乐完美融合。在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方面,泉州通过建设传统非遗体验工坊和沉浸式戏剧演出点,实现了“见人见物见生活、留形留神留乡愁”。
泉州非遗文化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悠久的历史,更在于其在当代的创新与发展。正如李子柒通过短视频展现非遗之美一样,泉州也在用各种方式让非遗文化焕发新生,让这座千年古城焕发出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