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水排放:太平洋生物安全告急!
福岛核污水排放:太平洋生物安全告急!
2025年1月,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公布了最新的福岛核污水排放计划:将在年内分7次排放总计约5.46万吨核污水,其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氚总量约为15万亿贝克勒尔,这一数值虽低于年度上限22万亿贝克勒尔,但较2024年增加了约1万亿贝克勒尔。自2023年8月首次启动排海行动以来,东电已进行10次排放,累计排放量达7.8万吨。
核污水对海洋生态系统的深远影响
福岛核污水中含有多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最受关注的是氚和碳-14。这些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海洋,将通过食物链传递并产生生物富集效应,对海洋生物造成持续性伤害。放射性物质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免疫系统,可能导致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的数量减少、品质下降,甚至某些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污染的扩散速度和范围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海洋环流、风向等。研究预测,核污水排放后将首先影响日本太平洋沿岸海域,特别是福岛县周边水域,随后逐渐扩散至东海。更令人担忧的是,如果持续排放,3-4年内污染将扩散至整个太平洋,10年内可能波及全球海洋。
国际社会的应对与共识
面对这一全球性环境危机,国际社会反应强烈。中国作为重要利益攸关方,坚决反对日本单方面启动排海行动。经过多轮磋商,中日双方于2024年9月达成重要共识,主要内容包括:
- 日方承诺履行国际法义务,尽最大努力避免对环境和人体造成负面影响
- 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框架下设立长期国际监测安排,确保利益攸关国有效参与及独立取样监测
- 基于科学评估,逐步调整相关贸易措施
全球海洋环境面临的双重挑战
2024年全球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显示,海洋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全球海表平均温度和上层2000米热含量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海洋变暖已成为新常态。另一方面,核污水排放带来的放射性污染将进一步加剧海洋生态系统的压力。
海洋变暖和核污染的叠加效应将对全球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海洋持续变暖会导致溶解氧含量下降,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而放射性物质的污染则会直接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此外,更频繁的极端天气事件,如超强台风、珊瑚白化等,也将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面对这场全球性环境危机,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建立更加全面、透明的监测机制,确保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得到充分保护。同时,各国应共同努力,推动日本政府采取更加安全、负责任的核污水处理方案,避免对全球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