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铁道职院开设非遗课程:秦淮灯彩点亮学子文化传承之路
南京铁道职院开设非遗课程:秦淮灯彩点亮学子文化传承之路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近日开设了两门别具特色的公共必修课:《走进非遗(秦淮灯彩)》和《非遗灯彩特色劳作》。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丰富了该校的课程体系,更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秦淮灯彩,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1700年的历史积淀。它源于东吴,兴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达到鼎盛。灯彩的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包含劈、扎、糊、裱、拓、书、剪、画、刻、染十大技艺,多达62道工序。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顾业亮自8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制灯,他介绍说:“做灯彩最重要的环节是制作骨架,一根竹条要经过锯断、劈细、推刮等工序,最终才能制成柔软光滑的竹圈骨架。”
近年来,秦淮灯彩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第39届秦淮灯会上,百余架无人机吊着孔明灯升空,全息影像技术让鸟笼中的鹦鹉栩栩如生,玻璃钢材质的运用让灯彩人物皮肤更加丰润细腻。这些创新尝试让古老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职院校开设非遗课程,是国家推动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举措。教育部已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并在职业教育阶段设置民族音乐与舞蹈、民族美术等相关专业。目前,全国已有30余所院校开设非遗保护专业方向,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培养专业人才。
然而,非遗文化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传统技艺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实践,如何在快节奏的现代教育体系中保持耐心和专注,是每个学习者面临的挑战。同时,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当代生活,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的这一举措,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积极回应。通过聘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顾业亮为指导老师,学生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学习传统技艺。而将数字媒体传播技术融入教学,则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开辟了新的路径。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自信的培养。正如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原主任戴珩所说:“秦淮灯会要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高度,创新灯彩的文化语言和文化表达,让全世界的人都喜欢。”通过教育体系的融入,非遗文化正在以新的方式影响着年轻一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