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小年,别忘了咱们的老讲究!
今日小年,别忘了咱们的老讲究!
小年,这个充满喜庆与温暖的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无论是祭灶王、扫尘土,还是吃糖瓜、贴窗花,每一个习俗都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祝福。
“小年,小年,过了今天就是年。”
单是念起“小年”这两个字
就让人觉得
喜气洋洋、暖意融融
今天是腊月二十三
北方传统的“小年”
小年的由来
小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对火的崇拜和祭祀活动。在古代,人们认为火是神圣且充满力量的,因此每年都会在特定的日子举行祭火仪式,以祈求火神的庇佑,消除一年的灾难,为新的一年带来好运,这一习俗逐渐演变为后来的小年。
南北小年的区别
关于小年的日期,在民间有一句流传很久的俗语:“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自古代起,官家的小年日期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小年是每年的腊月二十四,水上人家的小年则是每年的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三——“北方小年”
相传,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每年的腊月二十三增加了举行祭祀大典的仪式,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在这一天同时祭拜灶神。自此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从此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受官方影响,如今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小年多为腊月二十三。而沿湖、海的居民,则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四——“民间传统小年”
细说起来,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历史更为悠久。宋朝时,就有“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习俗,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祭灶词》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现如今南方大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腊月二十四这天过小年的传统。
除夕前夜、元宵节——“小年夜”
南京地区比较特殊,因为在明代朱棣当上皇帝后,实行了暴政。当时的百姓在永乐元年正月十五举行灯会,纷纷怀念过去的宽政,场面赛过过年。因此在南京地区,元宵节成了小年。西南云贵川等地区把正月初一作为大年夜,除夕就成了小年夜。
小年纳福
小年习俗
辞旧迎新,祭灶王
关于灶王,民间一直有这样一个传说:灶王原本是一位平民,娶妻之后终日花天酒地,最终沦落到妻离子散靠乞讨为生。一天,他乞讨到了前妻家门口,羞愧难当,一头钻到灶锅底下,烧死了。
玉帝知道后,认为他仍有羞耻心,既然死在了锅底,便封为灶王。他在每年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庭汇报每户人家的善恶,大年三十或正月初一再折回人间。依据风俗,人们在小年这天,要给灶王端上一盘糖瓜。这既是送他上天的仪式,也希望吃了糖的灶王爷黏住了牙齿,不向玉帝说坏话。在很多灶王爷的画像两边,更是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字样。
扫尘土
新的一年,要有新的气象。人们在小年这天,要彻底把房屋打扫干净,北方人称之为“扫房”,南方人称为“掸尘”。据《拾遗记》记载,此俗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当时为驱疫鬼,祈安康的宗教仪式。
吃糖瓜
糖瓜是“小年”的节令食品,主要原料是麦芽糖,掺黄米熬制而成。它的粘性很大,如果拉伸成长条,就叫“关东糖”;搓成扁圆形状,就叫“糖瓜”。古时,糖瓜又叫“胶牙饧”,“饧”就是糖,从名字就看出了这种糖瓜的粘性之大。诗人白居易写过一句“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说明这种糖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是比较流行的节令食品了。
剪窗花
剪窗花、贴窗花也是小年较盛行的民俗活动。过了腊月二十三,挨家挨户就开始装饰自己的家了。窗花一般都是自己剪,内容有各种动植物等,如喜鹊登梅、狮子滚绣球、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和合二仙等等。
写对联
写春联也是小年的民俗活动。春节时,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神灵前、大门上、井口、牲畜圈、面粮仓、树上,处处需要贴春联,内容丰富,妙语连珠。
小年快乐
小年已至,春节不远
让我们一起拥抱新春的到来
请相信,只要努力向上
新的一年
我们一定会越来越好
今日小年
愿你有爱有期盼
愿你和家人如意平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