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康美术馆AI艺术展:60年的创意进化史
泰康美术馆AI艺术展:60年的创意进化史
泰康美术馆正在举办一场名为“跨越60年:人工智能的创意之火”的大型国际艺术展,该展览以新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艺术的影响为切入点,聚焦人工智能、机器人、计算机艺术与创造力议题,旨在探索人类与机器创造力之间的边界地带。展览从全球视角观察人工智能与数字艺术创作,精选来自全球30位/组国际艺术家的作品,分为“当代”“历史”“教育”三个独立叙事单元。
早期探索:数字艺术的先驱们
在展览的“历史”单元,观众可以领略到多位数字艺术先驱的开创性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誉为“计算机艺术之母”的维拉·莫尔纳(Vera Molnar)。这位匈牙利艺术家早在1947年就开始以建构主义方法论设计作品,对透视艺术进行质疑。1968年,她成为法国第一位使用连接绘图仪创作计算机数字绘图的艺术家。
莫尔纳的代表作《漫步于秩序与混乱之间》(1975)展现了她在简单几何构图中引入无序性的独特手法。另一件重要作品《推至极限的160个正格》(1976)则体现了她对形式家族的系统性探索。
另一位重要先驱是约翰·惠特尼一世(John Whitney Sr.),他被誉为“计算机图形学之父”。惠特尼的早期实验性动画作品展示了计算机生成图像的无限可能性,为后来的数字艺术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代创新:AI艺术的最新前沿
步入“当代”单元,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未来感的数字世界。这里展出了多位国际知名艺术家的最新作品,展现了AI艺术的最新发展趋势。
帕特里克·特雷塞特(Patrick Tresset)的互动装置作品《人类学习 #1》尤为引人注目。这件作品由多个机械臂组成,它们能够通过摄像头观察现场观众并为其画像。这种人机互动的创作方式,模糊了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界限,展现了AI艺术的全新可能性。
中国艺术家韩娅娟的VR游戏艺术体验作品《赛博江湖》则构建了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未来世界。作品以科技粉色和毛茸材质为元素,创造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虚拟空间,邀请观众探索人机共生的未来图景。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Memo Akten与Katie Peyton Hofstadter合作的大型投影作品,以及Parashkev Nachev的机器人艺术装置。这些作品都展现了AI艺术在视觉表现和互动体验方面的最新进展。
未来展望:AI艺术的发展趋势
通过回溯AI艺术6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技术进步对艺术创作的巨大影响。从早期的计算机绘图到现在的生成艺术和虚拟现实,AI艺术正在不断拓展艺术创作的边界。
正如泰康美术馆艺术总监唐昕所言:“AI艺术展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艺术展览,更是一次对人类创造力与机器智能关系的深度思考。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的本质,思考在AI时代,人类与机器将如何共同塑造未来的艺术世界。”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2月28日,为观众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AI艺术、感受科技与艺术融合魅力的绝佳机会。通过这些跨越时空的作品,我们得以一窥AI艺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感受这场由科技点燃的艺术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