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董海川与八卦掌的传奇故事
揭秘董海川与八卦掌的传奇故事
1812年,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一个名叫董海川的年轻人出生了。他身材魁梧,臂长手大,自幼嗜武,每天都在外练武或游学,很小的时候就以武勇成为乡里的风云人物。
清咸丰年间,董海川前往北京求取功名,谁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北京武林高手云集,他与人比武失败后,便决定走遍名山大川,广学各家武艺,并隐去原名“明魁”,起字号为“海川”,“海川”即容纳百川之意。
董海川到一处,学一处,足迹遍布河北、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地,拜访了各地的高人隐士及武林高手。经过近30年的求索,董海川将许多种拳术练功方法集于一身,创编出一种新的武术拳路,最初将其定名为转掌,也就是如今广泛传播的八卦掌。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董海川来到京师,成为肃亲王府的散差太监,后升任七品首领职。肃王府的太监中有一个叫全凯亭的,偶然看见董海川练习武技,羡慕其武功高深,立即拜在他的门下。此后,董海川的名气逐渐大了起来,由于他的拳术以绕圆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和过去流传的拳术有所不同,因此一些怀疑八卦掌技击实用性的武技家们纷纷来与董海川较量,但都败在他手下。
据董海川碑铭记载:“有剑戟专家,特与公赛,公赤手空事,夺其械,踏其足,赛者皆靡,……观者群雄无不称为神勇。”董海川名声日隆、弟子日众。由于前来学习八卦掌的人多是带艺拜师,所以他因材施教,根据每个人原来所学武艺进行指导改进,这样便有了以后广为流传的尹派、程派、梁派等不同风格的八卦掌,成为风靡全国的武术流派。
董海川于清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于北京东直门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迁葬京西万安公墓。作为八卦掌的创始人,后世编有很多董海川武功的传奇故事,其中以小说《雍正剑侠图》影响最广,给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渊源披上了一层神奇色彩。
八卦掌是一种以掌法变换和行步走转为主的拳术,其运动特点为一走、二视、三坐、四翻,以“泥步”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本的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讲求内外兼修,强调身心合练。关于八卦掌的起源,一般认为创自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董海川,因其在京城肃王府作拳师,并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在北京收徒传技,八卦掌很快盛行京、津、冀,并不断传向中国各地,后来还传播到海外(如东南亚地区以及美国)。董海川徒弟数十人,主要传人有: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普等。其中,流传面最广、传承人数最多的,当属尹式、程式、史式、张式、梁式五大八卦掌流派。
八卦掌拳法以实战为主,并且广泛吸收了中医有关理论,以及阴阳学说和经络学说,是一项有益于强身健体的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八卦掌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及北京地区的八卦掌先后于2008年(第二批)、2011年(第三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八卦掌的基本掌法包括单换掌、双换掌、双撞掌、穿掌、挑掌、翻身掌、摇身掌、转身掌八种,其基本步法包括起、落、扣、摆四种。阳仪和阴仪是八卦掌技术的基础,它以向左沿圈绕走称为“阳仪”,以向右沿圈绕走称为“阴仪”,其他种种变化和作用,都是将攻防招术融于沿圈走转中,成为八卦掌的一大特色。
八卦掌以“行桩”、“蹚泥步”内功功法为入门基础,以拧、翻、走、转为基本运动形式,以掌法的变化为主要技击手段。它的技击原则要求“以动为本,以变为法”,要求在对敌时用不停地走转与对手周旋,避实就虚,避正寻斜,讲究以动制不动,以快动制慢动,强调制胜之法在于变动。
八卦掌的动作是柔软地使用身体,轻快地扭拧着,如蛇一般跃动,动作迅速旋转,踢打、摔、拿溶为一体,围圆打点,循循相生,没有穷尽,能一次面对多位敌人。其技法以实战为主,同时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上也有独特的功效。
1936年出生的刘敬儒,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八卦掌的传承人,他不仅是一位技艺超群的武术家,更是一位将传统武术精神和文化传承至世界各地的和平使者。
刘敬儒的武术生涯几乎贯穿了整个现代中国的历史。他从1957年拜入骆兴武先生门下学习形意拳、程氏八卦掌开始,就注定了他将走向一条不凡的武术之路。
骆兴武先生的师承可以追溯到八卦掌名师李文彪,这使得刘敬儒的武术修为有着深厚的传统底蕴。
此外,刘敬儒还向多位武术大师学习,学会了六合螳螂拳等多种武术流派,并且在习武过程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武术风格。
他将自己习练的八卦掌功夫融入了不同流派的精髓,让自己的武功技艺更加炉火纯青。
刘敬儒深知,传统武术的传承不仅要保持其原汁原味,还要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发展。他在习拳的同时,会更加注重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武术拳法经过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刘敬儒在拳术上的招式也不免会有些增加或提炼,但他认为这些变化都是合理的。他强调,虽然有改变,但拳法的功理、功法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只要本质没有变,就是好的传承。
刘敬儒的这种传承观念,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武术的尊重,也显示了他对未来武术发展的深刻洞察。他希望有更多喜爱武术、喜爱拳法的朋友们加入到传承的队伍中来,共同推动传统武术的繁荣发展。
刘敬儒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国界。他多次前往法国、希腊、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国讲学教拳,弟子和学生遍及世界各地。
他的武术著作,如《八卦掌》、《形意拳》、《六合螳螂拳》等,为传统武术的传承及发扬光大做出了卓越贡献。
2022年,鉴于刘敬儒在中国武术上的杰出成就和为国际文化交流所做出的卓越贡献,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特别授予了他“国际和平艺术家”这一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刘敬儒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中国武术文化价值的认可。
刘敬儒,这位武术界的活化石,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武术精神。从他身上我们看到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身体锻炼,更是一种精神修养和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