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以走为百练之祖的传统武术瑰宝
八卦掌:以走为百练之祖的传统武术瑰宝
八卦掌,又称游身八卦掌或八卦连环掌,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重要拳种之一,以其独特的行步走转和掌法变化而著称。作为内家拳三大名拳之一,八卦掌不仅具有强大的实战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历史渊源与流派传承
八卦掌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咸丰、同治年间,由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坞村人董海川创立。董海川在京城肃王府担任拳师期间,将掌法与转圆圈相结合,创立了“转掌”,后演变为八卦掌。其主要传人包括尹福、程廷华、史计栋、马维祺、梁振普等,形成了尹式、程式、史式、张式、梁式等多个流派。
基本动作与功法原理
八卦掌的核心在于“走转”,强调“一走、二视、三坐、四翻”的运动特点。其基本功法包括八大桩功,即夹、推、缠、拧、掖、拍、翻、提,这些功法不仅是入门基础,更是贯穿整个练习过程的重要内容。
八大桩功详解
夹(夹马桩):两脚分跨略比肩宽,屈膝下蹲成夹马步,双臂平抬于胸,前伸成掌心斜相对。要点是脚趾抓地,膝扣腿夹,腹提裆沉,臀敛背圆,松肩坠肘,头顶项正。主要练习全身整劲和丹田内功。
推(推山桩):下肢动作同夹马桩,左手平置胸前,右手放于丹田处,以腰为轴向左旋转,双掌同时外翻外推。要点是腰部放松旋转,眼随手转,手要滚翻,腰要拧。主要练习腰力与掌的侧推力。
缠(缠身桩):下肢动作同夹马桩,双手各向左右平伸如托天状,然后左手下移置于腹上。腰向左旋转,左手从脐处沿带脉摩动至背后,右手同时向左上穿托。要点是腰部放松旋转,以腰带手,以意运气。主要练习腰力,打通带脉。
拧(拧穿桩):两腿直立与肩稍宽,微屈下蹲成夹马桩式,两手左右分开平托。以左脚尖为轴内旋拧转左胯,旋腰;同时,左手曲屈成马头掌置于肩窝处。要点是转脚拧胯旋腰要一气呵成。主要练习全身的滚钻争裹之力。
掖(下掖桩):右腿屈,左腿伸直成左仆步,左掌掌心向上置于下颌处,右掌伸直掌心向上。身体向左前方游动成左弓步的同时,左掌向左前伸直掖出。要点是以腰胯带动手掖出,全身要协调。主要练习髋关节灵活性和全身协调性。
拍(双拍桩):两腿直立分跨,比肩稍宽,微屈下蹲成夹马桩式,两手左右分开平托。左手从右腋下穿出呈双手交叉状,向右拧身双掌成外推状。突然向左转身,双掌向左拍出。要点是一定要以身带掌,发力要猛、快。主要练习双掌的横拍发力。
翻(翻身桩):左腿在前右腿在后弯曲成虚步,左掌置于腰间掌心向上,右掌按于左膝前。起身左掌从右掌下推出,左脚内扣右脚外摆,右手从头上盖过下按在右膝前。要点是翻身时以腰的拧旋起落带动手的穿按。主要练习腰身的拧翻,有开通肝经、理气的作用。
提(提筋桩):右脚直立,左脚抬起与膝同高,左掌前穿,右掌护于胯前。要点是脚趾扣地,上提之脚尽量上钩,丹田抱气,全身合劲。主要激发足少阴经脉,使肾精得固,从而充养全身经脉。
实战技巧与应用
八卦掌的实战特点在于“逢强走转,避正打斜”,强调在运动中寻找战机。其攻防谋略独树一帜,讲究“式无定式,势无定势,有影无形,脱身换影,得机得势,返身回攻”。
在实战中,八卦掌善于利用步法的灵活性和掌法的变化来控制距离和角度,通过不断的走转来化解对手的攻击,同时寻找反击的机会。其掌法多变,可以快速切换进攻方向,使对手难以预测。
健身效果与文化价值
八卦掌不仅是一种技击术,更是一种养生之道。其独特的行步走转和掌法变化能够有效锻炼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同时通过调息和意念的运用,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在当代,八卦掌已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及北京地区的八卦掌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它不仅是一种武术技艺,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和精神追求。
通过学习八卦掌,我们不仅能掌握一门实用的防身术,更能领略到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体会到“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当今社会,八卦掌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文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