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沂蒙山小调》:一首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红色经典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沂蒙山小调》:一首从抗日烽火中走来的红色经典

引用
人民网
10
来源
1.
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305/c443712-40188937.html
2.
https://new.qq.com/rain/a/20241230A01K4Q00
3.
https://www.douban.com/location/drama/34439654/
4.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8%AE%E6%85%95%E9%9F%A9
5.
https://lupipi.com/s/fc077f
6.
https://www.ymjshy.com/jxzy/ziyuan/191.html
7.
https://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17/c458526-40258435.html
8.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4%A5%E6%B9%96_(%E7%94%B5%E5%BD%B1)
9.
http://www.whlfood.com/detail/1693360247811
10.
http://www.jszg.ha.cn/lnzt_zxzs/46050.html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这熟悉的旋律,唱响了沂蒙山这座革命圣地,唱红了沂蒙山的好山好水好民风,唱出了沂蒙精神。作为与《茉莉花》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诞生于齐鲁大地抗战之时,升华于解放战争年代,在新时代传承,简单的旋律背后传颂的是艰苦奋斗、朴实无华的沂蒙精神,悠扬婉转的曲调,记录着那段红色记忆里的忠诚与坚韧,朴实的词藻中展现出对家乡的赞美与热爱。在沂蒙这块红色的沃土上,这首歌凝聚了抗战时期军民的斗争信念,又汇聚了沂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植于齐鲁大地,历经 80 余年久唱不衰,见证家国变迁,最终演变成了今天广为传唱的经典民歌。

01

烽火岁月中的诞生

1941年11月,侵华日军纠集5万余人,对沂蒙抗日根据地发动了“铁壁合围”式的大“扫荡”。在那段血与火的岁月里,一首《沂蒙山小调》在沂蒙山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诞生了。这首歌由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创作,最初名为《反对黄沙会》,后经多次改编,最终定名为《沂蒙山小调》。

02

从抗战歌曲到文化符号

《沂蒙山小调》的旋律优美动听,歌词质朴深情,表达了沂蒙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歌不仅在抗日战争时期鼓舞了军民的斗志,还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广为传唱,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

03

艺术特色与文化价值

《沂蒙山小调》的音乐结构严谨,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山东地方特色。歌词采用比兴手法,通过对沂蒙山风光的描绘,展现了沂蒙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首歌不仅是音乐艺术的瑰宝,更是沂蒙精神的重要载体,承载着沂蒙人民对党、对军队的深情厚谊。

04

创作者的足迹

李林和阮若珊作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的团员,他们的创作生涯与沂蒙山紧密相连。虽然关于他们个人的详细资料较少,但他们的作品《沂蒙山小调》却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05

永恒的传承

《沂蒙山小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精神的传承。它见证了沂蒙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沧桑巨变。如今,这首歌已经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为了沂蒙精神的重要象征,激励着人们不断前行。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