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慈心善行,和乐人间
2024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慈心善行,和乐人间
2024年11月7日,以“慈心善行,和乐人间”为主题的雪窦山弥勒文化节在宁波奉化区雪窦山弥勒圣坛万善堂盛大开幕。此次文化节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吸引了众多游客和信众前来参与。
弥勒圣坛: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弥勒圣坛位于宁波市奉化区溪口镇西北部的雪窦山,是弥勒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这里不仅是佛教五大名山之一,更是弥勒信仰的根本道场。圣坛的建筑设计独具匠心,将传统佛教文化与现代建筑艺术完美融合。
圣坛主体建筑“龙华法堂”最为壮观,它利用场地北部一处废弃采石场留下的矿坑,以穹窿覆盖其顶,形成一个150米宽、240米长的单一跨度室内空间,可容纳5000-10000人集会使用。法堂后侧周围的岩壁作为废弃采石矿坑留下的既有环境要素,只进行简单加固处理,尽量保留其原始的痕迹和外观。
整个建筑群以“起承转合”的手法组织空间序列,由山门“大慈之门”、中央广场及其周边回廊相连的三座拜殿——大慈宝殿、弥勒博物馆、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中心、轴线尽端的“弥勒圣坛”空间组群——象征弥勒菩萨讲经处的“龙华法堂”、参考佛教宇宙模型设计的垂直交通空间“须弥山”、象征佛教三千大千世界的“四部洲”、以“坛城”设计象征弥勒菩萨居所的“兜率天宫”,以及东侧僧寮兼配套办公用房等部分共同组成了完整的寺庙空间。
圣坛的建筑设计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自然、庄严朴素、守正创新”的理念。建筑外表皮采用木纹转印铝方通幕墙体系,铝方通由下往上逐层收缩,穿插交错形成密织网纹立面,屋顶檐口成弧形出挑,形成天然雨棚,兼具挡雨遮阳效果;由此产生的光影效果,象征佛陀的无限慈悲和高深智慧普照世间。
弥勒文化:当代社会的精神瑰宝
弥勒文化源远流长,其核心精神是宽容、和善、智慧、快乐。这种文化内涵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更具有超越国界、民族的普遍价值。在当今社会,弥勒文化所倡导的“慈心善行”理念,与人类社会普遍追求的和谐、包容价值观高度契合。
本届文化节通过文化慈善、观光朝圣、祈福传灯、护生品素、弥勒大佛重光盛典等活动,深入挖掘弥勒文化的当代价值。文化节期间,游客们参观弥勒圣坛及弥勒博物馆、品尝益寿坊素食、欣赏未来广场灯光影秀,同时参与慈善捐赠、传灯祈福、放生护生等善行活动,深刻体悟弥勒文化的慈悲包容。
值得一提的是,雪窦山资圣禅寺弥勒大佛经过半年施工,于文化节期间重塑开光。大佛之重塑,不仅仅为佛像之焕新,更是佛法兴隆、众生福祉、人心所向的象征。这不仅体现了弥勒文化的传承,更展现了其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
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雪窦山弥勒文化节自2008年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举办17年,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节庆、节庆中华奖——最佳文化传承奖、全国节庆金手指奖、中国节庆活动杰出典范奖等奖项。文化节不仅是一个地方性的文化活动,更是一个国际性的文化交流平台。
本届文化节以“慈心善行,和乐人间”为主题,强调“慈心”是对佛教慈心三昧深刻智慧的感悟,“善行”是对弥勒慈悲的传递与落实。这一主题不仅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更呼应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展现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和谐共生的精神特质。
文化节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游客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弥勒文化的当代价值,分享文化交流的成果。这种跨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不仅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更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雪窦山弥勒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魅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创新与发展。它不仅是一个文化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正如怡藏法师在开幕式上所说:“弥勒文化是连接人心向善、促进社会和谐的宝贵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