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同心人物风采|非遗传承人吉菊莲:赤诚匠心织就千年文化
海棠同心人物风采|非遗传承人吉菊莲:赤诚匠心织就千年文化
黎锦,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誉为纺织业的“活化石”。在海南三亚海棠区,有一位名叫吉菊莲的黎锦传承人,她不仅将这门古老技艺传承了下来,还将其发扬光大,让黎锦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吉菊莲:海棠湾吉菊莲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2019年9月受邀参加由海南省人民政府、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黎锦经纬记:守护与传承――海南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与传统游戏、方言走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大楼展示”活动,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承人感谢状;2020年被评为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第三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2021年度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评为“优秀传承人”;2023年被评为省级“吉菊莲职工创新工作室”;2024年被评为国家级第一批乡村工匠名师。
“黎锦光辉艳若云”,清代进士程秉钊的这句诗道出海南黎锦的千年风华。作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黎锦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多年前,智慧的黎族先民就利用手中一杆(梭)一线、踞腰织机上的经纬交错,创造了独特的纺织技艺,传递了丰富多彩的黎族人文精神内涵。
2009年10月,中国有25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海南省申报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被列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指尖述传承
“小时候总看到妈妈、外婆和村里的老人坐在草席上一边唱黎歌一边织锦,我就在旁边盯着看,默默学。”吉菊莲回忆。
一张草席,席地而坐,老人们腰系传统踞腰织机腰带,足蹬织机经轴,左手引纬线在经线中来回穿梭,右手持打纬刀打紧纱线。年幼的吉菊莲虽然没掌握织锦的娴熟技艺,但她会在母亲的指导下,帮助长辈们脱绵籽、纺线、煮线、染色。
从那时起,懵懂的吉菊莲心里埋下了一颗名为“黎锦”的种子。
吉菊莲与社员们一起织锦
2015年,吉菊莲跟着省级传承人黄丽琼学习黎锦织锦,积累了一定的黎锦技艺基础。2021年2月5日,拜“国家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容亚美为师,学习黎锦技艺。2017年,参加了文化部、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暨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黎族织锦培训班学习,黎锦技艺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在学习期间,她接触到了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符玉梅教授,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坚持深深感染着吉菊莲。
容亚美在合作社指导黎锦技艺
“黎锦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如果我们不把这门技艺教给下一代,那它以后很有可能就会消失,多可惜呀!”吉菊莲说。
统战添助力
“传承人”成为“授业人”。2017年11月,技艺出众的吉菊莲成立了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14名农村妇女,制作黎锦及其衍生手工艺品,也将自己的黎锦作品与海棠湾联系在一起,并创立了名为“海棠锦”的品牌。
吉菊莲黎锦手艺农民专业合作社
“之前,我们的设施和环境条件并不好,海棠区委统战部常务罗章文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我们的需求和困难。”吉菊莲介绍,同样作为黎族人,罗常务不仅重视黎锦传统技艺的传承,也强调设计创新,关注黎锦产业发展。
今年,海棠区委统战部送来了几台全新的缝纫机。吉菊莲说:“这些缝纫机,不仅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接单能力,提升了村民们手工制作的效率,也极大减轻了我们在劳作过程中的体力负担。”
社员使用缝纫机缝制产品
此外,海棠区委统战部每年还会定期组织开展黎族织锦技艺提升培训班、免费发放织锦工具等,加强黎族“纺织染绣”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
区委统战部组织的黎锦技艺培训班
“我们举办培训班,就是为了让各个学员在学习交流中强基础、拓眼界、增学识,提高捕捉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力。”海棠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黄泽纬表示,接下来,海棠区还将加大黎族织锦技艺的传承保护力度,提高黎锦人才储备数量和质量,鼓励群众创办黎族织锦合作社,把黎锦产业打造成为海棠区旅游文化的新亮点,推动全域旅游提档升级,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
织就新未来
“织锦前,花纹图案需提前打好腹稿,一旦中途忘记就会前功尽弃。”在合作社里,吉菊莲指着织机介绍。
随后,她拿出一张照片娓娓道来:2019年9月8日,吉菊莲代表三亚市海棠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赠送一条个人获奖的黎锦作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副总干事曲星先生,“当曲星先生接过我赠送的黎锦作品时特别高兴,他的脸上露出了惊喜的表情。”这也成为了吉菊莲难忘的经历。
吉菊莲赠送黎锦作品给曲星
吉菊莲赠送的黎锦名为《大力神》。在黎族人眼里,大力神力大无比、神通广大,开造了江河湖泊,创造了世间万物,具有吉祥和神灵保护之意。
“这件事情也是我前进的动力,我要将黎锦好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黎锦能够登上世界的舞台。”吉菊莲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近年来,她一直以“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黎锦技艺”为宗旨,无偿帮助多位住家的妇女同胞通过编织黎锦配件、手工艺品等增加家庭收入,并且招收了许多小徒弟。
合作社创作的黎锦作品
同时,在三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棠区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的支持下,她带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领着织娘们去过海棠区北山小学、湾坡小学、青田小学和林旺中学等地,将黎锦搬上了中小学课堂,培训了数百名学生。
2019年9月20日,吉菊莲的学生分别荣获海棠区首届黎族织锦技艺大赛少年组一、二、三等奖。而后,她的学生更是多次在各类黎族织锦大赛中取得佳绩。
黎锦培训进校园
“小时候,家中的条件并不好,因为没有多余的手捻纺锤制作棉纱线来供我练习,我就和邻居的姐妹们砍下椰子叶来作简单的编织。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孩子们也很认真学,看到他们在黎族织锦大赛中频频取得好成绩,我真的很高兴。”吉菊莲说。
2020年11月,吉菊莲牵头成立了海棠区黎锦协会。她希望,能带动更多人学黎锦,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本文原文来自海棠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