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火车站 一片新城区
两座火车站 一片新城区
上海火车站,作为上海的“陆上大门”,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也推动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从1876年吴淞铁路上海站的建立,到2010年新客站的整修翻新,上海火车站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浓缩的城市发展史。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上海老北站和新客站的历史变迁及其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老北站:加快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化进程
上海是中国铁路最早的诞生地之一。1876年6月,英国人开设的怡和洋行背着清朝官府,擅自修建开通了吴淞铁路上海至江湾段,并在现在的河南北路七浦路附近建起了吴淞铁路上海站,时称“上海火轮房”,成为上海最早的火车站。虽然这条铁路及其车站在建成十六个月后,就因有损主权和各种荒唐的理由,被清朝官府以28.5万两白银收回并拆除,但作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条营业性铁路和第一座火车站,还是应该被载入史册的。
早年位于铁马路(今河南北路)上的吴淞铁路上海站
时间过去了二十年,时任两江总督署理南洋大臣的张之洞,在1896年上奏清廷,提出修建吴淞至江宁府(今南京市)的铁路,并于1897年动工,先建成了淞沪铁路,又在1906年建成了上海至无锡的铁路并试运行。1908年,沪宁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当时的上海火车站,就设在现在的上海新客站位置。该站因为在沪宁铁路全线的最东端,因此被称为上海东站。可能是当年这里还比较偏僻,距上海租界也还有一段距离,恰逢淞沪铁路这时要与沪宁铁路连通,沪宁铁路总管理处遂将车站向东延伸了近三公里,在当年通往宝山县城的宝山路和公共租界北区边沿的界路(今天目东路)处,填平了周围的芦苇荡,兴建了一座新的火车站。当时,建站采用的是英籍工程师西排立的设计方案,投入近33万银元,建造了一座高四层的西洋式建筑作为火车站。站房一层外墙采用花岗岩,二层及以上采用大理石廊柱与拱形门窗,内设房间76间。另外在大楼底层边上另建6间大型平房,与底层相连构成候车房和售票、邮政等服务用房。站房二层及以上则作为沪宁铁路总管理处的办公用房。这就是最早的沪宁铁路上海站,因这里位于上海市区的北侧,故又称为上海北站。沪杭甬铁路建成通车后,为方便旅客换乘和货物运输,1911年起,两条铁路管理方开始筹划并轨联通方案。1915年3月两条铁路联通工程开始实施,至1916年12月正式通车。至此,沪宁铁路上海站开始增开沪杭甬列车,成为两条铁路的上海总站,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北站。
在一片郊野芦荡中建成使用的铁路上海北站
铁路上海北站的建成,迅速汇聚了人流、物流,带动了周边区域的城市化进程。界路南面的公共租界,先后辟建了河南北路、山西北路、浙江北路等八条道路,建起了均益里、同绍里、长兴里等一批石库门里弄,工商业和运输业也快速发展,界路上各类商铺云集,仅托运报关行就先后开出21家,河南北路上还有数家银楼、参茸行。而界路以北的华界地区,各路坤商沿宝山路由南向北发展,也先后建起了颐福里、来安里、高福坊等一批弄堂民居,沿街开设了各色商铺,周边建起了工厂作坊。至1930年前后,北站周围已有商店、酒楼、旅社等80余家。宝山路上的德隆烟草公司、宝华楼酒菜馆、协大祥绸布店等已经闻名沪上,加上周边公共汽车、电车的开通,众多茶馆、戏院等开张,市景日益繁荣,一度成为上海华界的商业中心之一,与南市西门商市跻名。
1932年的“1.28事变”,上海北站因位于租界外面,又临近闸北主战场,遭到了日军炮火的严重破坏,四层站房毁于战火。1933年5月起,上海北站进行修复,底层得以恢复,二层中间部分也得到重建,还兴建了左右候车室、行李房等设施。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上海北站再度沦为战区,遭到日机的狂轰乱炸再次受毁。上海沦陷后,日军占领上海北站,对车站进行了部分修复,并更名为“上海驿”,一度作为军事用途。以后,日军又取消上海南站的客运功能,使北站成为上海市区唯一的铁路客运车站。
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京沪区铁路管理局接管了上海北站,并于次年开始对车站进行修复和扩建。这次修复,站内站台延长至360米,拓宽站台2787平方米,还新建了两座候车室。1947年4月,上海北站升格为“上海站”。
1949年5月,上海解放时,北站被解放军顺利接管。1950年3月,上海铁路局恢复“上海北站”名称。同年8月1日,铁道部批准,上海北站又更名为“上海站”,并核定为特等车站。1960年,上海地区铁路枢纽方案开始实行,上海北站的货运业务移至上海东站,北站成为专营客运的火车站。1961年,原北站的货运仓库被改建成1041平方米的候车室和行李仓库,还将原货运站台改建成旅客月台,将货物线改建成客车到发线,形成了南北两个候车区域,候车室增加到3985平方米,车站日到发列车达到29对。1987年,车站年运送旅客达1859万人次。
随着北站旅客运输量的增长,车站周边日益兴盛,城区发展也日趋成熟。抗战胜利后,北站周边各种建筑不断增多,常住居民也日渐增加,地区商业也有所恢复,形成了各种行业的店铺161家。解放后,商业发展势头更加迅速,至1956年,已有商业行业37个,各类商店402家。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商业网点进行了调整整合,商店规模扩大,设施日趋完善,至1972年时,北站周围有国营商店65家,从业人员2028人,每天接待顾客10余万人次。当时,环绕火车站,在虬江路、宝山路、天目东路上,集中了几乎所有的商业服务行业,其中的三毛儿童用品商店、北站果品店、新华书店、强华中药房,春光五金商店、沁园春点心店、上影照相馆、宏伟百货商店、人民服装商店、第二医药商店、新上海绸布商店、胜利饭店、建新浴室、北站旅馆、嘉璐旅馆、百花理发店、第六食品商店、乘风熟食店等,基本都是区内的行业龙头商店,闸北最大的商店几乎都集中在北站地区。1985年,北站商业一条街有34个行业104家商店,成为当时闸北的商业中心,与南京路、淮海路、四川北路和豫园商场一起,成为上海商业的“四街一场”之一。
新客站:促进了周边地区的繁荣繁华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后人流物流的快速增长,上海北站终因受场地和周边环境的限制,难以继续适应和满足客运需求。1981年3月,上海市政府和铁道部联合向国务院提交筹建上海新火车站的报告,建议在上海东站原址的基础上,建造一座拥有2万平方米主楼、3.7万平方米广场、日到发列车达到72对的新的铁路上海站。当年6月19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该报告,并明确主要建设由上海市政府统一领导。1981年8月,上海成立了铁路新客站工程建设指挥部。1983年10月,市政府调整指挥部成员,明确由上海铁路局、闸北区政府和市建工局的有关领导分别担任指挥部的指挥和副指挥,并常驻车站工地领导指挥工程建设。
1983年9月8日,上海市政府、铁道部因方案实施发生部分变化向国家计委提交了《关于重新报送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的报告》,对原计划进行了新的修改和扩充。主要是新的车站站厅的容纳人数扩大到1万人,站厅面积扩建到3.3万平方米;疏通周边道路,建造大统路非机动车下立交通道,建造恒丰北路立交桥;明确自批准后6个月内动工,1987年前完成一期工程,1988年前完成二期工程;确定工程总投资为2.67亿元人民币。1984年4月11日,国家计委《关于重新审批上海铁路新客站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复函》同意了上海市和铁道部的报告。
1984年9月20日,上海新客站工程正式开工。经过19个月的紧张施工,在不影响列车正常进出北站的情况下,至1986年4月24日,工程第一阶段圆满完成,站屋南面大厅和高架站房的土建基本结束。1986年4月25日,工程进入第二阶段,进出北站的列车改由南面建成的高架站屋下通过,原东站的列车线及附属设施和北面的列车线等被拆除,站屋北面站厅和高架站房同时兴建。1987年6月26日,工程进入最后阶段,南北站屋按时合拢并进入内部装修。1987年10月,车站内部装修提前完成。与此同时,车站外围的配套设施工程恒丰北路立交桥于1986年10月1日竣工,大统路下立交通道也于1987年6月25日建成通车。此外,南、北广场、地下通道、站内基础设施的安装调试都如期完工。恒丰路、天目西路的道路拓宽、恒丰路桥改建以及轨道交通一号线的预留站台和折返线、售票大楼、邮电大楼等均在同一时期竣工投入使用。1987年12月27日,耗资4.05亿元人民币的上海新客站工程全面建成。
1987年12月27日晚,上海北站开出最后一班列车后顺利关闭停止运营。1987年12月28日,一座崭新的上海火车站也就是上海市民口中的新客站正式运营。这是全国第一座现代化的火车站,两万平方米的主楼采用“南北开口、高架候车”的新模式,站区18部电梯供旅客上下进出,16间候车室全部空调恒温,全站设售票房5个,线路15条,500米长的站台7座,东西两侧各设一条9米宽的旅客地下通道,形成了客流高进低出、无迂回交叉的布局。这种高架站屋模式后来成为全国各地新建火车站的“标配”,被广泛采用。
上海新客站的建成和运营,极大提升了上海铁路的交通运输能力,为改革开放的上海提供了有力的运能支撑。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随着春运、暑运和“黄金周”小长假等客流高峰的兴起,新客站发送旅客的人次也屡创新高:1988年,全年发送旅客突破2000万人次。1993年3月23日,当日发送旅客9.1万人次,超历史记录。1995年1月28日,发送旅客超过10万人次,再创历史新高。2000年“五一”小长假,始发列车趟趟满员,总体运能利用率达到120%。2002年,全年发送旅客3118万人次。2005年,全年发送旅客更是超过了4000万人次。直到2006年新的铁路上海南站建成使用,尤其是2010年铁路上海虹桥站的建成使用后,新客站不断增长的旅客运输压力才有所缓解。
如果说,老北站是在荒郊田野芦苇丛中建成的火车站,加快了上海苏州河以北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那么,新客站则是在棚户简屋集中区域建成的火车站,加速推进了沪北地区的城市旧区改造,成就了一片繁荣繁华的新城区。
早在1984年5月,为配合铁路上海新客站工程建设,闸北区就对站区规划范围内的棚户简屋逐步展开动迁工作。当时,南面的秣陵路南侧、北面的孔家木桥路周围,都是棚户简屋的集中区域,涉及的居民和企业单位有7600多户,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至1986年6月,动迁工作基本完成。随着新客站工程建设的展开,原来的棚户简屋集中区成了新客站的南、北广场,周边先后建起了售票大楼、环龙商场、中亚饭店、邮电大厦、铁路公寓、龙门宾馆和华东大酒店等一批大型商场、宾馆和商务楼。
1992年,借助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发表的东风,当时的闸北区抓住对外开放的机遇,将新客站及周围1.42平方公里的区域规划为“不夜城”商业商务区,利用土地批租模式吸引外资,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旧区改造,五年时间动迁居民17000多户,先后建起了不夜城商厦、嘉里不夜城大楼、康吉大厦、闸北广场、机电大厦、安源大厦等高层商务楼和名品商厦、心族商厦、长城大酒店、新亚大酒店等一批商业设施,使新客站地区很快成为上海的新商业中心之一。2003年,闸北区又以不夜城为核心区,提出了打造“上海现代交通商务区”的战略,以期利用铁路等交通资源,进一步推进城区现代化建设。
2010年,为迎接上海世博会的举办,新客站又进行了大规模整修翻新,建成了无廊柱雨棚,并对北区站屋和北广场进行了大规模改造,结合北广场交通枢纽工程的建设,拆平了站区周边所有的棚户简屋,拓宽了中兴路,延伸了大统路下立交,周边建起了中海万锦城等高档公寓楼群和新理想大厦、中祥宾馆等商务商业大楼,城区面貌焕然一新。而随着金融街购物中心等大型城市综合体的建成开业,城区新地标已出炉端……
如今,老北站已淡出上海人的生活,原址处建起了铁路博物馆,周边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改造。新客站已经启用30年多了,与本世纪新建的铁路上海南站、铁路上海虹桥站相比已经不新了,但作为目前全国铁路的特等站,它仍然是上海铁路客运的主要车站之一,仍发挥着上海交通综合枢纽的重要功能。而站区周围,更是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立体交通四通八达,呈现的是上海中心城区的繁荣繁华,展示的是国际大都市的人文景观。
(配图来源:图溯上海、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