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大运河:一条改变中国的人工水道
隋炀帝的大运河:一条改变中国的人工水道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大运河。这项浩大工程历时六年,最终形成了一条南起浙江杭州,经江苏、山东、河北、天津直到北京,全长2700余公里的南北大动脉。这条人工水道不仅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南北交通和经济发展,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运河的开凿过程堪称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作。隋炀帝时期,主要开凿了通济渠、永济渠等河段,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水运网络。其中,通济渠西段从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东段则从荥阳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河。永济渠则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整个工程设计巧妙,充分考虑了地形和水流特点,展现了古代水利工程的高超智慧。
然而,如此浩大的工程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据史料记载,开凿大运河时,隋炀帝派遣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征天下15岁以上的男丁,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采用5家抽1人的方法,负责民工的后勤保障。由于劳动强度大,又严刑苛责,不到1年,360万民工竟死了250余万人。这条条人命都记在了隋炀帝头上,让他甚至有超过天下第一暴君秦始皇的势头。
尽管如此,大运河的开通确实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它不仅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加强了中央对东北方向的控制,以及对南方的控制。有了大运河,一旦出现不稳定因素,中央军队可以尽快赶到,后勤粮草补给也会比较便利。同时,大运河的开通也促进了南北之间的交流,唐朝的强盛,离不开大运河这条南北大动脉。同样,宋朝汴京城的发达和繁荣,和大运河造就的汴京交通枢纽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隋炀帝修建大运河这一事件,唐代诗人皮日休的《汴河怀古》算是对隋炀帝作了一个中肯的评价: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大运河贯通南北,流经今京、津、陕、豫、冀、鲁、皖、苏、浙9省市,沿线交通便利的地方,往往能聚集相当数量的人口和物资,于是,一系列“运河城市”应运而起。隋唐时期的汴州、扬州、苏州,明清时期的济宁、淮安、镇江等,都是水陆交通的枢纽,皆因河而兴。从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便可见当时城市经济的繁华。
但是,堤防多弯,易导致堤岸塌落,因而险段甚多,重点防洪随之成为一个难题。为此,南运河多采取夯土加固措施。这种由坝、垛和护岸组成的一种堤防保护工程,称为险工。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古代河道、堤防等遗存,充分反映了大运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工程技术水平,是研究我国水利科学成就的重要实物。
近年来,在对大运河的考古中,河道,水闸、水坝、桥梁等水工遗址不断浮出水面,将古代运河工程规划的科学性和中国古人的智慧,一一呈现于世人眼前。“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理,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这是世界遗产委员会对中国大运河的评价。
隋炀帝的大运河工程,无疑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巅峰之作。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的技术成就,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其建设过程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人工水道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重要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