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肉火烧:千年传承的美味传奇
潍坊肉火烧:千年传承的美味传奇
在《资治通鉴》的记载中,东汉人赵歧流落北海(今潍坊)以卖饼为生,这或许是潍坊肉火烧最早的雏形。历经近两千年沧桑,这道源自民间的小吃,如今已成为潍坊的一张美食名片,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千年传承的美味
潍坊肉火烧的历史可追溯至东汉时期,最早见于《资治通鉴》中赵歧在潍坊卖饼的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潍县知县郑板桥开仓放粮、带领百姓抗灾,市场逐渐恢复繁荣,各种潍县地方小吃应运而生。那时候火烧相对比较简单,农民利用农闲进城叫卖,用木杠子压面,做出的火烧被称为“乡火烧”或“杠子头”。
到清末民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烧当中,肉火烧应运而生。传统的肉火烧,以城隍庙肉火烧最为人熟知,肉火烧用炭火炉烤制而成。传统火炉外形是个圆桶状,上层是圆形平锅,下层是烤箱,箱壁使用家乡的泥土做成,透着浓浓的家乡气息,烤箱中间是个圆形的炭火炉,里面铺满大小均匀的煤炭,外围是个环状的平锅,在炭火的温润下,肉火烧往外滋滋冒着油,浓浓的肉香透出烤炉,引得食客胃口大开。
精湛的制作工艺
潍坊肉火烧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从选料到烤制,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首先,面团需用温水和成柔软的面团,肉馅则选用上好的五花肉,用花椒水腌制入味,再加入葱姜、香油等调料拌匀。包制时,将面团擀成四周薄中间厚的面皮,包入馅料后收口朝下按扁。
烤制过程最为关键,需经历煎、烙、烤、烘、蒸五道程序。先在鏊子上煎烙定型,然后转入炉内烤制。烤制时需不断用铁叉子翻动,确保受热均匀。整个过程约需十分钟,时间短了不熟,时间长了易干,火候的掌控全凭师傅的经验。
独特的风味特点
刚出炉的肉火烧呈碗口大小,因热气和肉馅的充实而饱满,圆滚滚的却看不到捏合的痕迹,略扁平,颜色呈金黄色。肉火烧的皮很薄,咬一口却发现,原来这薄薄的一层皮竟是由好几层更薄的皮组成的,这就是专门加工的酥皮(儿)。让人不禁感叹制作者手艺之精良。
面皮在高温烘烤下形成一层泛着红晕的硬壳,特别脆香。吃时先咬一小口,鲜肉与大葱的浓香伴随着热气喷出,让人亟不可待大快朵颐!肉火烧具有皮酥柔嫩、香而不腻的特点,外焦的面皮咯咯作响,大葱与鲜肉在高温下的组合,香气十分浓郁。
文化传承与创新
2017年,城隍庙肉火烧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2018年,“老潍县城隍庙火烧铺”获得市级老字号称号。这不仅是对传统技艺的认可,更是对其文化价值的肯定。
如今,潍坊肉火烧已发展出多个品种,包括白菜肉、芹菜肉、青椒土豆等多种馅料。城隍庙肉火烧第四代传承人王丽英仍在坚持传统土炉烤制工艺,努力将这一潍坊名吃传承下去。同时,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一些火烧铺还推出了素馅火烧,如韭菜、豆腐、海带等,让这道传统美食焕发出新的生机。
潍坊肉火烧不仅是当地人的日常美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它凝聚了老潍县劳动人民的智慧,承载着潍坊人的实在与热情。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道传承千年的美食,依然散发着诱人的香气,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