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朝阳创新“修一保十”模式 破解老旧电梯更新难题
北京朝阳创新“修一保十”模式 破解老旧电梯更新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电梯已成为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电梯逐渐进入“老龄”阶段,如何保障老旧住宅电梯的安全运行,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
老旧电梯更新的北京样本
北京市朝阳区现有在用电梯6.5万余台,约占全市在用电梯总量的五分之一。其中,使用15年以上的老旧住宅电梯近1.3万台,占全部住宅电梯的37.7%。面对如此庞大的老旧电梯存量,传统的更新改造模式已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修一保十”:破解电梯更新难题的新模式
为破解老旧住宅电梯更新难问题,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积极探索创新,推出了“修一保十”新模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电梯大修改造和后续维保工作进行有机绑定,由施工单位制定电梯大修改造方案,并承诺为电梯全部零部件质保十年,同时负责十年内电梯的维保工作。
这种模式具有多重优势:
- 提高准入门槛:只有具备较强技术实力和信誉保障的企业才能参与,确保了施工质量。
- 保障维保质量:将维保责任与施工单位绑定,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多方推诿的问题。
- 减轻物业负担:大大节省了物业的管理支出,让物业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其他基础物业服务中。
创新模式的实践与成效
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朝阳区市场监管局与南磨房地区办事处沟通协商,选取南磨房地区9部已投入使用近20年的电梯作为先期试点。目前,项目已发布招标公告并完成现场招投标工作,后续将按流程签订合同,启动电梯大修施工。
这一模式得到了地区办事处、社区、物业和居民的一致认可。南磨房地区一位居民表示:“以前电梯出了问题,物业和维保单位经常互相推诿,现在有了‘修一保十’模式,我们再也不用担心电梯维修保养的问题了。”
对比分析:新模式的优势凸显
与传统的电梯更新模式相比,“修一保十”模式具有明显优势。传统模式下,电梯更新涉及开发商、物业、维保单位等多个主体,容易出现责任不清、推诿扯皮的情况。而“修一保十”模式通过将大修和维保责任绑定,简化了管理流程,提高了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还在探索另一种创新模式——“全托管”模式。在朝阳区小关街道北桃园小区,北京市首部“全托管”模式电梯已正式启用。这种模式下,电梯安装公司全面承担电梯管理职责,包括电梯全周期的使用管理、修理改造和维修保养,实现托管期间电梯全梯质保。
两种模式各有侧重:“修一保十”模式更适合大规模的电梯更新改造,而“全托管”模式则在日常管理中更具优势。两种模式的探索,为解决老旧电梯问题提供了更多选择。
政策支持与推广前景
2024年3月,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要求加快更新不符合现行产品标准、安全风险高的老旧住宅电梯。北京市也针对老旧住宅电梯更新改造相继制发了工作方案,为老旧电梯大修改造更新给予了有力支持。
朝阳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采取“修一保十”模式,有助于建立完善老旧电梯更新机制,提升电梯大修改造安全性能及效果,进一步保障电梯安全运行。同时,可将电梯“修一保十”模式与老旧住宅电梯大修改造更新工作共同推进,多管齐下实现工作成效最大化。
结语
“修一保十”模式的推出,不仅是对老旧电梯更新改造机制的创新,更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有益探索。这一模式的成功实践,为其他城市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老旧电梯更新这一民生难题将得到更好的解决,居民的出行安全将得到更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