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核污水排海,中国海域受影响几何?
福岛核污水排海,中国海域受影响几何?
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启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计划,这一决定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争议。根据计划,日本将在未来30年内持续排放约130万吨核污染水,首批排放量达7800吨,预计全年排放总量将达3.12万吨。这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排放行动,不仅对海洋生态环境构成潜在威胁,也引发了邻国和国际社会的深切担忧。
核污染水的成分与危害
福岛核污染水并非普通的核废水,而是接触过受损反应堆的冷却水,含有超过60种放射性物质,包括氚、锶、铯等。尽管日本方面声称经过“先进液体处理系统”(ALPS)处理后,大部分放射性物质都能降至国际标准以下,但其中的氚却难以去除。氚的半衰期为12.3年,虽然生物半衰期较短(7-14天),但其在海洋中的长期累积效应仍令人担忧。
更令人不安的是,除了氚之外,其他放射性物质如锶-90、碘-129和铯-137的生物半衰期更长,可能在人体骨骼、牙齿、甲状腺和肌肉中残留数十年,造成更大的辐射剂量。绿色和平组织指出,海洋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植物中已经检测到氚,显示出生物累积现象的出现。
核污染水的扩散路径与速度
德国海洋研究机构的预测显示,自排海之日起,相关放射性物质将在57天内扩散至太平洋大半区域,10年后蔓延至全球海域。北京师范大学国家安全与应急管理学院研究员余雯表示,核污染水进入海洋环境后,会通过洋流输运扩散,并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最终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
对中国而言,影响可能更快到来。研究显示,部分污染物会通过西太平洋膜态水的传播向西南方向移动,预计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就可能进入中国海域。这一时间框架与生态环境部的预测相吻合,即核污染水将在3.5年后到达中国近海。
中国海域受影响情况
面对这一潜在威胁,中国政府迅速采取行动,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并加强对海洋环境和进口食品的放射性物质检测。农业农村部加大了对海洋水产品的核污染风险监控,中盐集团也声明国内食盐供应充足且不受核废水影响。
然而,专家指出,即便与污染源接触的水域放射量会降低,但低放射量并不意味着没有影响。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进而影响人类健康。因此,持续监测和科学评估至关重要。
国际社会的反应与争议
日本的核污染水排放计划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应。中国、韩国等邻国坚决反对,认为这一行为严重威胁海洋环境和人类健康。然而,西方国家的态度却相对温和,美国甚至表示支持,尽管其自身也面临被污染的风险。
这种差异背后,既有政治经济因素的考量,也反映出国际社会在核能安全和环境保护问题上的分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的评估报告认为此次排放对人和环境的放射性影响“微乎其微”,但中国专家指出,报告未能充分反映所有专家意见,相关结论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
未来展望与建议
面对这一持续30年的排放计划,国际社会需要保持警惕并采取积极行动。首先,持续监测是必不可少的。中国已建立专门的监测体系,定期检测海洋环境和食品中的放射性物质,这一做法值得肯定并应长期坚持。
其次,国际合作至关重要。核污染水排放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各国共同应对。中国已与其他国家共享数据,共同评估扩散情况并采取行动,这种合作模式应进一步加强。
最后,法律途径也不容忽视。如果能证明核污染水排放对海洋生态或人体健康造成实际损害,相关国家或组织可以依据国际核能损害赔偿公约或《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起诉讼,这可能是阻止排放计划的重要途径。
福岛核污染水排放问题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挑战,需要科学的态度、理性的讨论和持续的努力。正如一位专家所说:“即便现在没问题,但连排30年需要持续和严密的监督。因为再权威的机构,再严密的流程,背后也是人在做事,那就存在人为失误和制度性缺陷的可能。”在这一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应置身事外,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守护我们的海洋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