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揭秘AI自主意识:上帝之点、死亡之点与智能演化新发现
中科院揭秘AI自主意识:上帝之点、死亡之点与智能演化新发现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科数字大脑研究院的研究团队发布了一项关于AI自主意识的重要研究。该研究由刘锋、吕本富和刘颖主导,通过引入“上帝之点”和“死亡之点”两个创新概念,构建了智能体演化的动力学模型——Flight Model。这一突破性研究不仅揭示了当前AI自主意识的发展水平,还指出了实现真正具有自我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所面临的科学原理局限。
“上帝之点”与“死亡之点”:智能体演化的两个极端
研究团队基于扩展的冯·诺依曼架构,提出了标准智能体模型,将知识创造功能纳入其中。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导出智能体存在的两种极端状态:
上帝之点(Ω点):智能体的五种基本能力(知识的输入、输出、存储、创造及控制能力)均为无穷大。这种状态在自然界中尚未发现,但与宗教哲学中的“上帝”或物理学的拉普拉斯妖类似。
死亡之点(α点):智能体的五种基本能力均为0,如矿石、金属块、死亡的尸体等,无法与环境进行知识交互。
研究还发现,智能体向这两个极端状态演化时,会受到两种智能力的驱动:
Ω引力(上帝引力):驱动智能体向全知全能状态演化。
α引力(死亡引力):驱动智能体向绝对零智能状态演化。
AI智能水平已达人类成人水平,但尚无自我意识证据
基于Flight Model,研究团队开发了AI智能水平测试量表和自我意识存在评估方法。实验结果显示,以GPT-4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已展现出接近人类成人的智能水平,但并未发现其具备自我意识的证据。
这一结论与清华大学北京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郭雨晨的观点相呼应。郭雨晨表示,尽管AI在情感计算方面通过深度学习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将其称为“意识”还为时尚早,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功能”。
AGI实现面临科学原理局限
研究进一步揭示,实现具有自我意识的通用人工智能在科学原理上存在目前无法克服的局限性。这与业内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专家指出,当前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技术已触及天花板,需要探索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路线,强调在没有经过数据训练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推理作出合理反应。
多模态大模型为AGI发展开辟新路径
在AGI研究领域,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紫东太初”项目值得关注。该项目从2019年开始,以多模态技术为核心,致力于突破感知与认知的交互屏障。最新发布的“紫东太初”2.0全模态大模型,不仅融合了3D、视频、传感信号等多种模态数据,还优化了语音、视频和文本的融合认知及常识计算等功能,为实现从感知世界到认知世界的跨越提供了新的可能。
未来展望:AI自主意识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中科院的这项研究为AI自主意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但同时也揭示了实现AGI所面临的科学原理局限。正如“计算机科学与人工智能之父”艾伦·图灵所言,机器能否思考,最终取决于人类如何定义“思考”。在追求AI自主意识的道路上,我们既要关注技术突破,也要深入探讨意识的本质,更要思考如何确保AI发展符合人类价值观。
这一研究不仅为AI自主意识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也为我们理解智能与意识的本质提供了新的视角。正如研究团队所言,建立智能与意识的基本原理是当前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Flight Model的提出,无疑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