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万村支书被立案:谁在掠夺农村的希望?
7.7万村支书被立案:谁在掠夺农村的希望?
“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是中央纪委国家监委近日通报今年1月至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审查调查情况时公布的数据。这一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了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严峻形势。
腐败案例: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
在山西省右玉县威远镇原玉成庄村,村委会主任冯魁利用职务便利,违规将其亲属申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骗取扶贫资金20万余元;未经村民集体评议,擅自将其好友马某申报为农村低保户,致使马某违规享受农村低保待遇。
在安徽省全椒县六镇镇柴岗村,原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田守芹通过隐瞒家庭经济能力,帮助多名不符合或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亲属违规领取低保金。
在白山市江源区江源街道大华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潘胜军在白山市某科技公司征用大华村土地过程中,伙同他人以签订虚假合同、虚增购船款等方式骗取国家财政资金并与他人私分。
这些案例并非个案,而是当前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缩影。从通报的案件来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腐败问题的主要表现包括吃拿卡要、雁过拔毛、虚报冒领、贪污侵占、截留挪用、优亲厚友等,直接损害群众利益。
腐败根源:制度漏洞与监督缺失
农村腐败现象的频发,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首先是部分村干部宗旨观念淡薄,缺乏群众观念和公仆意识。有的村干部只顾个人利益,将集体资金视为“唐僧肉”,甚至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
其次是制度落实不力,监督管理不到位。虽然国家已经建立了一系列村级管理制度,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不公开、少公开、假公开的现象。上级部门监督不到位,一些行为不端的村干部处于无人监督的状态。
此外,财务管理混乱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一些地方,村级财务制度不规范,会计出纳不分家,账钱权村支书一人独揽,权力高度集中,收支随便,财务管理严重失控。
腐败危害:侵蚀农村发展根基
农村腐败问题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直接损害农民的切身利益,还严重影响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一些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引发村民上访,危及社会稳定。
更为严重的是,农村腐败会损害党的执政基础和国家长治久安。如果群众身边的“蝇贪蚁腐”得不到有效治理,会削弱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治理之道:构建长效机制
面对农村腐败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
一是保持高压反腐态势。坚持有案必查,严查农村“三资”管理、惠农补贴、土地征收流转、乡村振兴等方面的问题,全面开展基层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
二是扎紧制度笼子。完善各项问责、考核机制,探索监察职能向基层延伸制度,整合运用监督力量,解决街道监督人员不足问题。
三是强化廉政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正面宣传引导,教育引导村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同时,做深做实同级同类干部警示教育,增强“不想腐”的自觉。
四是加强多方共管。形成县乡监督合力,避免乡土社会的人情干扰,推动基层监督从有形覆盖到有效覆盖。
五是把好选人用人关。严把选人用人关,在选用村级干部时着重考察其政治素质,注重听取党员群众意见。
农村腐败问题的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7.7万这个数字,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工作的警示。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应该积极参与监督,共同守护来自土地的希望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