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村支书贪腐案频发,暴露农村基层治理难题
90后村支书贪腐案频发,暴露农村基层治理难题
近日,广东省惠州市龙门县龙潭镇下埔村党支部原书记、村委会原主任茹杰威因骗取垦造水田项目青苗补偿款被开除党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关注。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涉案的村支书是一位90后,年仅32岁。无独有偶,贵州省清镇市朝阳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朱某某也在改厕项目中收取回扣被查处,同样是一位年轻干部。这些案例反映出,农村基层腐败问题正在呈现新的特点和趋势。
90后村支书贪腐案频发
根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的通报,2024年1-9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现任或原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7.7万人,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3年全年的6.1万人。在这些案件中,90后村支书贪腐案尤为引人关注。
以广东惠州的茹杰威案为例,这位1992年出生的年轻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伙同他人通过伪造文件、抢种青枣树冒充原有农作物等方式,骗取垦造水田项目青苗补偿款,数额特别巨大。更令人震惊的是,他从2020年成为村支书储备人选到被开除党籍,短短几年间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在贵州清镇的案例中,90后村支书朱某某则是在改厕项目中收取回扣。项目承接人杨某某承认:“这个项目实际花费是4万元,交税大概0.1万元,剩余的0.9万元都转给朱支书了。”这些案例表明,年轻一代的村支书虽然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抵挡住腐败的诱惑。
农村基层腐败的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农村基层腐败问题屡禁不止?为什么连90后这样的年轻干部也频频涉案?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农村基层治理面临的深层次困境。
从制度层面来看,农村基层监督机制存在明显漏洞。正如专家所指出的,村干部权力缺乏有效制约,村务信息不公开、民主监督流于形式等问题普遍存在。在一些地方,村支书几乎成了“土皇帝”,可以任意支配集体资源,而村民的监督权、知情权得不到保障。
从个人层面来看,一些年轻村干部虽然文化水平较高,但缺乏系统的廉政教育和法治观念。他们往往急于求成,希望通过“捷径”来获取利益,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此外,一些村干部还存在“小官大贪”的心理,认为自己在权力体系中地位较低,即使贪腐也不会受到太多关注。
治理之道:软硬兼施,标本兼治
面对农村基层腐败这一顽疾,中央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提出要通过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方式,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在具体实践中,专家建议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所谓“硬法”,就是国家的法律法规,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而“软法”则是指村规民约、宗族规范等非正式规则,它们源于乡村社会的自生自发秩序,能够发挥独特的治理作用。
例如,在一些地方,通过制定严格的村规民约,明确规定村干部的行为准则和村民的监督权利,有效遏制了腐败行为。在另一些地方,宗族规范也被用来强化对村干部的约束,通过宗族活动和祭祀仪式,公开曝光村干部的不当行为,维护乡村公共利益。
同时,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也至关重要。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完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行为规范,建立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监督制度,以及推进乡镇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发生。
未来展望:构建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
农村基层腐败问题的解决,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我们从制度建设、法治教育、乡村文化等多个维度持续发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层治理体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农村基层腐败问题必将得到有效遏制。
正如一位专家所说:“治理乡村腐败,需要在加大‘硬法’治理的基础之上,嵌入‘软法’治理的思维和模式,这是因应乡村社会治理形势变革的客观需要,也是落实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战略的体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构建起一个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