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防控新策略:科学养殖如何减少抗生素依赖?
口蹄疫防控新策略:科学养殖如何减少抗生素依赖?
近年来,口蹄疫等动物疾病的防控成为重要议题。本文探讨了科学养殖中如何通过精准用药、提升环境质量以及加强检疫隔离来有效控制口蹄疫的发生。特别是在减少对抗生素过度依赖方面,提出了新的防控策略,旨在提高动物福利和生产效益的同时保障食品安全。这些方法不仅有助于降低经济亏损风险,还能增强公众对畜产品的信任度。
口蹄疫:危害与传统防控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动物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猪、牛、羊等70多种偶蹄动物,偶见于人和其他动物。其临床特征为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发病率高达50%-100%,但死亡率较低,一般为1%-2%。该病传播途径多样,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传播,风和鸟类也是远距离传播的因素之一。
传统防控方法主要包括疫苗免疫、疫情监测、检疫和生物安全管理等。其中,疫苗免疫是最有效的防控手段。目前,我国猪群中主要流行O型CATHAY拓扑型毒株和O型Mya-98毒株,牛羊群中主要流行O型Ind-2001e毒株。疫苗免疫程序通常为:仔猪28-60日龄初免,羔羊28-35日龄初免,犊牛90日龄左右初免,首次免疫后间隔1个月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4-6个月再次加强免疫。同时,还需定期监测抗体水平,评估免疫效果。
科学养殖:减少抗生素依赖
随着公众对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关注度不断提高,减少抗生素使用已成为现代养殖业的重要趋势。目前,我国已进入饲料“禁抗”时代,自2020年7月1日起全面禁止在饲料中添加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那么,如何在减少抗生素使用的同时有效防控口蹄疫呢?
优化日粮营养配方:通过调整日粮蛋白质水平,充分考虑纤维、碳水化合物营养,兼顾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电解质营养平衡,可以增强动物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使用生物活性肽等“替抗”产品:生物活性肽不仅能增强动物机体免疫力,还可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效率。例如,免疫调节肽作为一类安全、无残留的新型生物活性肽,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替抗”产品之一。
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抑制细菌滋生,减少抗生素使用。例如,建立人员、车辆、物资等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进出人员更衣换鞋、手部消毒等卫生制度,实行净区和污区管理,落实引种隔离观察制度等。
建立全流程防控体系:从饲料生产、养殖管理到疫病监测,建立完善的防控体系。例如,严格执行家畜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制度,强化调运、屠宰环节和散养场户等免疫薄弱环节的监测,及时组织补免。
新型防控技术展望
在科技创新的驱动下,口蹄疫防控技术正迎来新的突破。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揭示了口蹄疫病毒粒子裂解后免疫效力降低的具体机制。研究团队解析了五聚体抗原-单域抗体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以及两种中和性抗体与完整病毒粒子复合物的高分辨率原子结构,揭示了原子分辨率下病毒抗原性变化的特征。这一发现为进一步改进疫苗质量、设计新型多价广谱疫苗提供了理论依据。
此外,基因工程疫苗、合成肽疫苗等新型疫苗的研发也在积极推进中。这些新型疫苗具有更好的抗原匹配性和免疫保护效果,有望在未来替代传统疫苗,为口蹄疫防控提供更有力的武器。
总之,科学养殖和技术创新是减少抗生素依赖、有效防控口蹄疫的关键。通过优化日粮营养、使用生物活性肽等“替抗”产品、改善养殖环境和管理,以及研发新型疫苗等措施,可以实现口蹄疫的可持续防控,推动养殖业向更加安全、高效、环保的方向发展。